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先朝都宪节斋王翁,自秀才时,便存心天下,以为吾即不得致君泽民,当以医药寿斯世夭札耳!及登第,任历中外,皆得人心;至于人之 疾,治无不验。古人所谓良相良医,盖兼体之矣。所着发热等篇,名《明医杂着》,刊行有年矣。厥问答拟议,悉本《医学纲目》中来,其渊源心力可想见也。然犹不自满,假当其友之请梓,辞以政余《草集》未及成书,疆而后可,且云俟予晚年林下,更须增损。惜乎!其未果也。己辄不自分,窃以先生引而未发之意,漫为补注,附以治验焉。或曰∶脉之不知,病安从识?于是之书,何独略于诊法邪?乃更入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共六卷,末则续备方饵,以便初学览用。 稿虽苟完,颇多简赘之失,适总宪及斋魏翁,备兵我吴,而翁亦素通于医,盖今日之节斋也。每过余谈及,率叹民命之当重,而药之不可不讲也。辱就鄙稿加之笔削,行吴邑宋尹阳山梓之,但愧刍荛枝叶,弗足采择耳!大方其教之,勿以老拙而弃之,曰不足与之言。 大明嘉靖辛亥冬仲吉日前奉政大夫太医院院使后学薛己谨序
男子有交感之时,妇人正在兴浓,而男子先痿,阳事不坚,精难射远,人以为命门之火衰也,谁知阳气之大虚乎?夫气旺则阳旺,气衰则阳衰。此气也乃五脏之真气,非止命门之火也。盖命门原有先天之火气,然非五脏后天之气不能生。世人戕贼五脏,因而命门之火气不旺,随五脏之真气而消磨矣,又安能助命门之火乎。此所以半涂先痿也。治法似宜急补五脏之阳气也。然而五脏不必全补也,但补其脾肾之气,若心、若肝、若肺之气自旺,五脏气旺,而命门之火欲不旺得乎。方用助气仙丹∶人参(五钱)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两) 破故纸(三钱) 杜仲(五钱) 山药(三钱)水煎服。连服四剂气旺,再服四剂气大旺,自然久战,可以壮阳,泄精可以射远,玉燕投怀矣。 此方补气,绝不补阴,以病成于阳衰,则阴气必旺。若兼去滋阴,则阳气无偏胜之快矣。方又不去助火,盖气盛则火自生,若兼去补火,则阳过于胜而火炎,复恐有亢烈之忧,反不种子矣,此立方之所以妙也。 此症用火龙丹长服亦佳。 人参(五两) 白术(五两) 巴戟天 杜仲 菟丝子 麦冬(各五两) 肉苁蓉(一大枚) 破故纸远志 肉桂(各二两) 黄 (八两) 当归(三两) 北五味(一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酒送五钱。服一月即阳举,可以久战矣。 男子有泄精之时,止有一、二点之精,此等之人,亦不能生子,人以为肾水之亏,谁知是天分之薄乎?夫精少之人,身必壮健,予谓天分之薄,谁其信之?殊不知精少者,则精不能尽射于子宫,得天之浓者,果如此乎?天既予人以薄,医欲逆天而予人以浓,似乎不可得之数矣,然天心仁爱,人苟有迁善之心,医即有种子之法。盖精少者,虽属之于天,未必不成之于人也。恃强而好用其力,若思而过劳其心,多食而反伤其胃,皆足以耗精也。苟能淡漠以死其心,节少以养其胃,益之补精添髓之方,安在精少者不可以多生乎。铎得逢异人秘传,实有添精神术,今着书至此,不敢隐忍不传,传之以救万世无子之人也。方用生髓育麟丹∶人参(六两) 山茱萸(十两) 熟地(一斤) 桑椹(干者,一斤) 鹿茸(一对) 龟胶(八两) 鱼鳔(四两)菟丝子(四两) 山药(十两) 当归(五两) 麦冬(六两) 北五味(三两) 肉苁蓉(六两) 人胞(二个) 柏子仁(二两) 枸杞子(八两)各为细末,蜜捣成丸。每日早晚时用白滚水送下五钱。服三月,精多且阳亦坚,安有不种子者哉。 此方妙在纯用填精益髓之味,又无金石之犯,可以久服而无害,不特种子而得八元,兼可延龄而至百岁,即名为百岁丹,何不可者。 此症用添精嗣续丸,长服亦甚佳。 人参 鹿角胶 龟板胶 山药 枸杞子(各六两) 山茱萸肉 麦冬 菟丝子 肉苁蓉(各五两) 熟地黄 鱼鳔(炒) 巴戟天(各八两) 北五味(一两) 柏子仁(三两) 肉桂(一两)各为末,将胶酒化入之,为丸。每日服八钱。服二月,多精而可孕矣。 男子有精力甚健,入房甚久,泄精之时,如热汤浇入子宫,妇人受之,必然吃惊,反不生育者,人以为久战之故,使妇女兴阑,以致子宫谨闭,精不得入,孰知不然。夫胎胞居于心肾之间,喜温不喜寒,然过寒则阴凝,而胎胞不纳;过热则阳亢,而胎胞难受。交感之际,妇人胎胞之口未有不启,安有茹而吐之乎。惟是过于太热,则口欲闭而不能中,欲受而不得,势不得不弃之于外,以享其清凉之快矣。是以妇人坐娠数十日经来者,正坐于受胎而复堕,非外因之伤,乃精热之自难存养也。然则欲胎气之永固,似宜泻火之有余矣。而火不可泻,泻火必致伤胃,反无生气,何以种玉乎。治法但补其肾中之水,使水旺而火自平。方用平火散∶熟地(一两) 玄参(五钱) 麦冬(三钱) 生地(二钱) 丹皮(二钱) 山药(三钱) 金钗石斛(三钱) 沙参(三钱)水煎服。连服十剂,精不过热,与妇女交接,便可受胎,且庆永安也。 此方补阴而无大寒之虞,泻火而有生阴之妙,无事解氛,自获退炎之益,宜男之道,即在于斯。何必加知母、黄柏大苦寒之药以求奏效哉。 此症用镇阳丸长服亦佳。 熟地(八两) 生地 茯苓 麦冬 山药 地骨皮 沙参(各四两) 牛膝 天门冬 车前子(各二两) 玄参(八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服一月而精温和,可以纳矣。 男子有泄精之时,寒气逼人,自难得子,人以为命门之火衰极,谁知心包之火不能助之耶?盖命门之火生于下,必得心包之上火相济,则上下相资,温和之气充溢于骨髓之中,始能泄精之时,无非生气。倘命门有火以兴阳,而心包无火以济水,则命门之气散,安能鼓其余火,发扬于精管之中哉。世人治法但去助命门之火,不去益心包之焰,则精寒不能骤复,必难受胎矣。方用温精毓子丹∶人参(二两) 肉桂(一两) 五味子(一两) 菟丝子(三两) 白术(五两) 黄 (半斤) 当归(三两) 远志(二两) 炒枣仁(三两) 山茱萸(三两) 鹿茸(一对) 肉苁蓉(三两) 破故纸(三两) 茯神(二两) 柏子仁(一两) 砂仁(五钱) 肉果(一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酒送一两。服一料,精变为温矣。 夫无子因于精寒,今精寒易为精热,安有罴熊之无梦者乎。况此温中有补,虽助心包之炎,仍是益命门之气,二火同温,阳春遍体,谓不能生子者,吾不信也。 此症用胜寒延嗣丹长服亦效。 人参(六两) 白术 黄 菟丝子 巴戟天 鹿角胶 淫羊藿(各八两) 附子(一个) 茯苓炒枣仁(各四两) 山药(六两) 远志 肉桂(各二两) 炙甘草(一两) 广木香(五钱) 肉苁蓉(一大枚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三钱。服两月,精热而孕矣。附子,用生甘草三钱煮汤一碗,泡透切片,微炒熟。 男子有精滑之极,一到妇女之门,即便泄精,欲勉强图欢不可得,且泄精甚薄,人以为天分之弱也,谁知心肾之两虚乎?夫入房可以久战者,命门火旺也。然作用虽属于命门之火,而操权实在于心宫之火。盖心火乃君火也,命门之火相火也。心火旺则相火听令于心,君火衰则心火反为相火所移,权操于相火,而不在君火矣。故心君之火一动,相火即操其柄,心即欲谨守其精,相火已暗送精于精门之外。至于望门泄精者,不特君火衰极,相火亦未常盛也。治法补心火之不足,不可泻相火之有余,盖泻相火,则君火益衰耳。方用济火延嗣丹人参(三两) 黄 (半斤) 巴戟天(半斤) 五味子(三两) 黄连(八钱) 肉桂(二两) 当归(三两) 白术(五两) 龙骨(一两, ) 山茱萸(四两) 山药(四两) 柏子仁(二两) 远志(二两) 牡蛎(一两, )金樱子(二两) 芡实(四两) 鹿茸(一具)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一两,不拘时。服一月即改观,服二月可以坚守,服三月可以久战,服一年如改换一人。 此方心肾两补,不专尚大热之药,故可久服延年,非惟健阳生子。但服此药,必须坚守三月不战,始可邀长久之乐,否则亦不过期月之壮,种子于目前已也。 此症用补天育麟丹亦佳妙。 鹿茸(一具) 人参(十两) 山茱萸 熟地 肉苁蓉 巴戟天(各六两) 炒白术 炙黄 淫羊藿山药 芡实(各八两) 当归 蛇床子 菟丝子(各四两) 柏子仁 肉桂(各三两) 麦冬(五两)北五味 锁阳(各二两) 人胞(一个,火焙) 海狗肾(一根) 蛤蚧(两条) 黄连(一两) 砂仁(五钱)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各送五钱。服二月可以久战生子矣。无海狗肾,可用大海马二个代之。不用蛇床子,可用附子七钱代之。附子用甘草三钱煮汤泡浸制。 男子身体肥大,必多痰涎,往往不能生子,此精中带湿,流入子宫而仍出也。夫精必贵纯,湿气杂于精中,则胎多不育,即子成形,生来亦必夭殇,不能永寿者也。凡人饮食,原该化精而不化痰,今既化为精,如何有湿气入之?不知多痰之人,饮食虽化为精,而湿多难化,遂乘精气入肾之时,亦同群共入,正以遍身俱是痰气,肾欲避湿而不能也。湿既入肾,是精非纯粹之精,安得育麟哉。治法必须化痰为先。然徒消其痰,而痰不易化,盖痰之生,本于肾气之寒;痰之多,由于胃气之弱,胃为肾之关门,非肾为胃之关也。《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矣。胃气先弱,不能为肾闭其关门,肾宫又寒,内少真火之运用,则力难烁干湿气,水泛为痰,亦且上浮而不止下降矣。故治痰必当治肾胃之二经,健其胃气而痰可化;补其肾气而痰可消矣。方用宜男化育丹∶人参(五钱) 山药(五钱) 半夏(三钱) 白术(五钱) 芡实(五钱) 熟地(五钱) 茯苓(一两) 薏仁(五钱) 白芥子(三钱) 肉桂(二钱) 诃黎勒(五分) 益智(一钱) 肉豆蔻(一枚)水煎服。服四剂而痰少,再服四剂,痰更少,服一月而痰湿尽除,交感亦健,生来之子,必可长年。 盖此方补肾者十之三,健胃者十之七,胃健而脾更健,以胃强能分消水气,何湿之入肾乎?肾又气温,足以运用,即有水湿之入肾,自能分泄于尾闾,则精成为纯粹之精,生子全美,必然之理也。 此症用纯一丸,长服亦妙。 白术 山药 芡实(各二斤) 薏仁(半斤) 肉桂(四两) 砂仁(一两)各为细末,蜜为丸。每日服一两,服一月即可得子。 男子有面色痿黄,不能生子者,乃血少之故也。即或生子,必多干瘦,久成儿痨之症,人以为小儿不慎饮食之故,或归咎于生母乳汁之薄,谁知父无血以予之乎?世人生子,动曰父精、母血,不知父亦有血也。夫血气足而精亦足,血气全而精亦全,为父者,气有余而血不足,则精之中自然成一偏之精,虽幸成形,乌能无偏胜之病哉。先天无形之血,能生后天有形之血也;若后天有形之血,何能生先天无形之血乎。故虽食母之乳,吞肥甘之物,终不能生儿之血,以全活之也。然则为父者少血,乌可不亟为补之哉。惟是血不能速生,必补其气,盖血少者,由于气衰,补气生血又何疑乎。方用当归补血汤∶黄 (五钱) 当归(一两) 熟地(五钱)水煎服。 夫补血宜用四物汤矣,今不用四物汤者,正嫌四物全是补血,而不补气也。若补血汤名虽补血,其实补气。原方用黄 一两、当归五钱者,重在补气,而轻在补血也。我今用当归为君,用黄 为臣,佐之熟地之滋阴,是重在补血,轻在补气,自然气以生血,而非血以助气,气血两旺,无子者易于得子,根深本固,宁至有夭殇之叹哉。 此症用滋血绳振丸长服亦效。 黄 (二斤) 当归 麦冬 熟地 巴戟天(各一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白滚水送下各五钱。服二月,血旺生子,必长年也。 男子有怀抱素郁而不举子者,人以为命门之火不宣也,谁知心肝二气之滞乎?夫火性炎上,忧愁则火气不扬,欢愉则火气大发,而木性条达,摧阻则木气抑而不伸,悠扬则木气直而不屈。处境遇之坎坷,值人伦之乖戾,心欲怡悦而不能,肝欲坦适而不得,势必兴尽致索,何风月之动于中,房帷之移其念哉。久则阳痿不振,何以生子?虽然人伦不可变,境遇不可反,而心气实可舒,肝气实可顺也。吾舒其心气,则火得遂其炎上之性;吾顺其肝气,则木得遂其条达之性矣。自然木火相通,心肾相合,可以久战以消愁,可以尽欢以取乐,宜男之道,亦不外于是矣。方用忘忧散∶白术(五钱) 茯神(三钱) 远志(二钱) 柴胡(五分) 郁金(一钱) 白芍(一两) 当归(三钱) 巴戟天(二钱) 陈皮(五分) 白芥子(二钱) 神曲(五分) 麦冬(三钱) 丹皮(三钱)水煎服。连服十剂,郁勃之气不知其何以解也。 因郁而无子,郁解有不得子者乎。方中解郁未常无兴阳、种玉之味,倘改汤为丸,久服则郁气尽解,未有不得子者也。 此症用适兴丸长服亦佳。 白芍(一斤) 当归 熟地 白术 巴戟天(各八两) 远志(二两) 炒枣仁 神曲(各四两) 柴胡(八钱) 茯神(六两) 陈皮(八钱) 香附 天花粉(各一两)各为细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服四钱。服一月怀抱开爽,可以得子矣。 男子有天生阳物细小,而不得子者,人以为天定之也,谁知人工亦可以造作乎?夫阳物有大小者,世分为贵贱,谓贵者多小,贱者多大,造物生人,歉于此必丰于彼,虽然贱者未常无小,贵者未常无大,盖人之阳物修伟者,因其肝气之有余;阳物细小者,由于肝气之不足。以阴器为筋之余也,又属宗筋之会,肝气旺而宗筋伸,肝气虚而宗筋缩,肝气寒则阴器缩,肝气热则阴器伸,是阳物之大小,全在肝经盛衰、寒热之故也。欲使小者增大,要非补肝不可。然而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补肝而不补其肾,则肝之气无所生,补肝而不补其心,则肝之气有所耗,皆不能助肝以伸其筋,助筋以壮其势,故必三经同补,始获其验矣。方用夺天丹∶龙骨(二两),酒浸三日,然后用醋浸三日,火烧七次,用前酒、醋汁七次 之 驴肾(内外各一具,酒煮三炷香,将龙骨研末,拌入驴肾内,再煮三炷香,然后入 人参(三两) 当归(三两) 白芍(三两) 补骨脂(二两) 菟丝子(二两) 杜仲(三两) 白术(五两) 鹿茸(一具,酒浸透,切片又切小块) 山药末(炒) 五味子(一两) 熟地(三两) 山茱萸(三两) 黄 (五两) 附子(一两) 茯苓(二两) 柏子仁(一两) 砂仁(五钱) 地龙(十条)各为细末,将驴肾汁同捣,如汁干,可加蜜同捣为丸。每日早、晚用热酒送下各五钱。 服一月即见效。但必须坚忍房事者两月,少亦必七七日,具大而且能久战,射精必远,含胎甚易。半世无儿,一旦得子,真夺天工之造化也。 铎传方至此,不畏犯神明之忌者,不过欲万世之人尽无绝嗣之悲。然天下人得吾方,亦宜敬畏为心,生儿为念,慎莫戏 纵欲,倘自耗其精,非惟无子,而且获痨瘵之病,铎不受咎也。 此症用展阳神丹亦奇绝,并传于世。 人参(六两) 白芍 当归 杜仲 麦冬 巴戟天(各六两) 白术 菟丝子 熟地(各五两) 肉桂牛膝 柏子仁 破故纸(各三两) 龙骨(二两醋 ) 锁阳(二两) 蛇床子(四两) 覆盆子 淫羊藿(各四两) 驴鞭(一具) 人胞(一个) 海马(两对) 蚯蚓(十条) 附子(一个) 肉苁蓉(一枝) 鹿茸(一具,照常制)各为末,蜜为丸。每日酒送下五钱。服二月改观,三月伟然,可以久战而生子矣。但必须保养三月始验,否则无功。
辟瘴饮子 治瘴时行,无事之时,宜先服此,则不感染。 陈皮(七分) 半夏(一钱,制) 茯苓 浓朴(姜制。各七分) 人参 枳壳(炒)砂仁(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一钟服。 槟榔煎 治山岚瘴气寒热呕吐,腹满不思饮食。 槟榔 苍术 浓朴(姜制) 陈皮 草果(各五分) 甘草(一寸) 生姜(一块,湿纸包煨)上水二钟、枣三枚,煎八分,食远热服。 和解散 治瘴病初作,胸腹满闷,头眩发热。 苍术(半斤,米泔水浸一宿) 浓朴(二两,姜汁炒) 陈皮(二两) 甘草(四两) 本 桔梗(各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钟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热服。日三服夜一服。此药不拘伤风伤寒,初作未分证候,任服大能助胃驱邪和解百病,不可不服。 黑豆饮 治房劳感风小腹痛。 黑豆(五合)炒香熟,好酒淬之,乘热气薰病患,微覆出汗而愈。 生姜煎 治瘴如疟,憎寒壮热。 老生姜(一大块)打破,纸包煨,水一钟煎半钟,热服微汗。 附子汤 治瘴疟脾寒,寒振热少,面色青白,饮食少进,四肢厥,大小便清宜服。 附子(一枚,制) 草果(五粒)水二钟煎一钟,分二服。 生姜附子汤 治岭南瘴厉,内虚发热,或寒热往来,痰呕吐逆,头疼身痛,或汗多烦躁,引饮,或自利小便赤兼主卒中风。 附子(一枚,如法制)作四服,每服水一钟、姜十片,煎六分,微温服。 干姜附子汤 治瘴毒阴候发热,或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疼痛重,舌上苔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吐,汗出恶风。 大附子(一枚,制,分四服)每服炮干姜二钱,同煎温服,热甚者冷服。 冷汤 治瘴毒内寒外热,咽嗌间烦躁不解。 人参(半两) 大附子(一钱) 甘草(炙,三寸) 淡竹叶(十四个) 大枣(五枚)水煎温服。 不换金正气散善解一切山岚瘴气,八般疟疾,四时伤寒,五种膈气,和脾胃,止吐泻,温中,下痰饮,止腹痛,胀满吞酸,噫气噎塞,干呕恶心,内受寒湿,外感风邪,头痛头眩,鼻塞,不分阴阳,尤宜多服。及一切霍乱时气诸疾,妊妇胎前产后,并不碍忌,四方不伏水土。凡入岭南,此药不可不备。 浓朴(姜炒) 苍术(米泔水泡) 陈皮(去白) 半夏(制) 藿香叶(净) 甘草(炙。各一钱) 草果(五分)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温服。 参苏饮子、羌活冲和散(二方治同前,并见伤寒门。)圣散子 治一切山岚瘴气,时行瘟疫,伤寒风湿等疾,有非常之功,如李待诏所谓内寒外热,上实下虚者,此药尤效通神。宋嘉 中黄州民病疫瘴大行,得此药痊活者,不可胜纪。苏东坡撰文勒石,以广其传,圣散子益着。吾徽郑尚宾在金陵用此方治伤寒,活人甚众。予故知其大能发散寒湿,驱除瘴疟,实超凡之效也。 苍术(制) 防风 浓朴(姜炒) 猪苓(去黑皮) 泽泻(煨。各二两) 白芷川芎 赤芍药 藿香(去土) 柴胡(各两半) 麻黄 升麻 吴茱萸(泡) 羌活枳壳 独活 茯苓 本 细辛(各七钱) 良姜 大附子(一枚) 草豆蔻 石菖蒲(各八钱) 甘草(二两半)上碾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钟、枣一枚,煎八分,稍热服。 嘉禾散(一名谷神散) 治瘴疟阴阳表里不分,五膈五噎,脾胃不和,胸膈满闷等疾。(方见膈噎门。)神术散 治伤寒头痛身热等证。 苍术(二钱) 川芎 甘草 本(各一钱)上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不拘时服。 平胃散 治感山岚瘴气湿热等疾。 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劳倦时疫发热。(二方见脾胃门。)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能避山岚瘴气,四时疫厉,脾寒痰疟,因饮食者,吞下化滞丸。 甘草(五分) 浓朴(姜汁炒) 半夏 苍术(米泔浸) 人参 茯苓 陈皮 藿香(各七分) 草果(五分)水一盏、姜五片,乌梅一个,煎一盏,热服。 保和汤 治中瘴气发热呕吐,腹满不食。 浓朴(姜制) 大腹皮(黑豆水洗) 半夏(制) 陈皮(去白。各八分) 柴胡枳壳 甘草(各五分) 生姜(三钱,煨)水煎温服。 十味芎苏散发散瘴疟伤寒。(方见伤寒门。)夺命散 治伤寒证瘴疾,阴阳不明,或误投药,致病愈困,烦躁发渴,及妇人胎前产后受热瘴疾。 上党人参(七钱)水二钟煎一钟,去渣连罐沉新汲水取冷,一服而尽。若鼻上有汗滴尤妙。 苏合香丸 治瘴气寒热兀兀欲吐不吐者,胸膈痞闷,用生姜煎汤热调服,取微汗。(方见风门。)万病解毒丸(一名玉枢丹,一名神仙太乙丹) 治一切山岚瘴气中蛊,解毒如神,时行瘟疫俱可治。每服水磨一锭,酒调取汗则解。(方见解毒门。)福建香茶饼能辟一切瘴气时疫伤寒,不时噙口中邪气不入。 沉香 檀香(各一两) 孩儿茶(二两) 粉草(五钱) 麝香(五分) 冰片(三分)上为极细末,糯米调饮汤为丸,黍米大,噙化。 七枣汤或因感冒风寒,或者五脏气虚,阴阳相搏作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皆可服。 大附子(一枚,如法制,分四服)水二钟、姜七片、枣七枚,煎一钟,当发日早晨空心温服,仍吃枣子三五枚,忌如常。《三因方》谓《良方》中用乌头,兼不用盐水浸,不惟服僭燥,亦不能分利阴阳。其说有理,用者识之。 沉附汤 治瘴疾上热下寒,腿足寒厥。 沉香(磨汁) 附子(制。各三钱)水盏半 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入沉香汁放冷服,此药主上热下寒,全集沉水铁角真正沉香,此香啮之,其味甘辛者为美,辛辣者性热,附子降气,敛阳治阴毒冷瘴,只一服而回生起死,真可以夺化功。 摄生方 治哑瘴。 铜青(半两) 石绿(三钱)上为末,水调生面糊丸,如芡实子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磨下。 冷香汤 治夏秋水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躁,引饮无度,感瘴虚热,胸膈不利,或呕或泄并宜。 良姜 檀香(各一钱) 丁香(七粒) 草豆蔻(面包煨) 附子(制) 甘草(各五分)水钟半煎一钟,以瓶沉井水浸冷冻饮料。 五苓散 治伤寒瘴疟,感暑中湿,小便不利,头疼身热,烦躁发渴,夏月主治尤多,下虚者不宜多服。(方见伤寒门。)草果饮 治瘴疟头痛脉弦。 四兽饮 治阴阳相搏,饮食劳倦,发为瘴疟。(二方见疟门。)温胆汤 治瘴疾久病后,心气虚烦,夜不得眠,梦中惊惚,心胆气怯然也,宜此服药。(方见惊悸门。)异功散瘴疟后调胃进食,顺气和中,极效。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各一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温服。虚寒有痰饮作呕哕者,加姜制半夏一钱,名六君子汤。 感应丸 治瘴病食积所伤,胸腹饱闷。(方见积滞门。)化滞丸破诸滞气,消宿积,调阴阳,夺造化,瘴病食积者,胸膈饱闷,尤宜服之。(方见脾胃积食门。)理中汤调理脾胃感寒之药。(方见脾胃门。)六和汤广南夏月瘴疾,冷热未分,烦躁口渴,并宜服之。 人参 半夏(制) 茯苓 甘草(各六分) 浓朴(姜制,一钱) 砂仁 藿香(各五分) 香薷 木瓜(各七分) 杏仁(七粒) 白扁豆(十五粒)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温服。躁热冷服。 椒囊法辟一切瘴疾时气风寒邪气。 点红川椒(去闭口者不用)以绛纱囊贮椒两许,悬佩身旁,近里衣,则一切邪气不能侵犯。 屠酥酒辟山岚瘴气瘟疫等气。 麻黄 川椒(去合口者) 细辛 防风 苍术(制) 干姜 桔梗 肉桂(去粗皮。 各等分)上为粗末,绢囊浸酒中,密封瓶口,三日后可服,每日空心服二三杯,冒露远行辟诸邪气,但不宜多饮至醉。 降椒酒辟一切瘴气寻常宜饮之。 降真香(二两细锉) 川椒(一两,去梗及合口者)上绢囊贮浸无灰酒中约二斗,每日饮数杯,百邪皆不能犯,兼治风湿香港脚、疝气、冷气,及背面恶寒风疾有效。 气渐辟邪法入瘴疫之家使邪气不能侵犯。(法见伤寒门后。)
小儿唇疮,无论破与未破,皆系脾蕴热毒而发。但用瓦松,生姜汁捣融,入盐少许敷之,或用蓝靛叶取汁洗之,均效。 小儿唇紧,初起即不能饮食,宜急治之。但用新白布作卷,如酒杯大,烧燃放刀口上,俟刀口汁出,取汁搽之,日搽十余次,并以青布烧灰冲酒服之,过夜即愈。 小儿唇干血出,只用生桃仁捣烂,调猪油敷之。若干燥已极,红肿难堪,时以舌 口水滋润,尚恐不及者,则以松毛煮豆腐约半日之久,取豆腐贴之,日换数次有效。 小儿唇忽翻突,形如猪嘴,此名唇菌,乃心脾热毒所致,非急救不可。须觅活地龙(又名蚯蚓、曲鳝)十条,捣烂,吴茱萸二钱研末,加灰面少许,醋调敷两脚心,用布捆住,半日一换;内服唇疔汤剂(见上)。以愈为度。
猪膏、猪脂本是一物。《说文》曰∶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是但注其字耳。《内则》曰∶脂
蒜pd540.bmp 小蒜也 味辛,温,有小毒。归脾、肾。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瓦斯。五月五日采之。 陶隐居云∶小蒜生叶时,可煮和食。至五月叶枯,取根名 (音乱)子,正尔啖之,亦甚熏臭。味辛,性热,主中冷,霍乱,煮饮之。亦主溪毒。食之损人,不可长服。唐本注云∶此蒜与胡葱相得,主恶 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时用之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小蒜野生,小者一名莴,一名 。苗、叶、根、子似葫而细数倍也。尔雅云∶,山蒜。释曰《说文》云∶荤菜也。一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荤菜。生山中者名 。孟诜云∶良。不可常食。日华子云∶小蒜,热,有毒。下气,止霍乱吐泻,消宿食,治蛊毒,敷蛇虫,沙虱疮。三月不可食。 图经曰∶蒜,小蒜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极细小者是也。五月五日采。谨按《尔雅》 (力的切),山蒜。释曰∶《说文》云∶蒜,荤菜也。一中者名 。今《本经》谓大蒜为葫,小蒜为蒜。而《尔雅》、《大蒜也。乃今小蒜也。书传载物之别名不同,如此用药不可不审也。古方∶多用小蒜治霍乱,煮汁饮之。南齐褚澄用蒜治李道念鸡瘕,便瘥。江南又有一种山蒜,似大蒜臭。山人以治积块及妇人血瘕,以苦醋摩服多效。又有一种似大蒜而多瓣,主香港脚。宜煮与蓐妇饮之,易产。江北则无。 食疗∶主霍乱,消谷,治胃温中,除邪气。五月五日采者上。又,去诸虫毒、疔肿、毒疮,甚良。不可常食。肘后方∶治霍乱,心腹胀满气,未得吐下。小蒜一升 咀,以水三升,煮螫人。杵小蒜饮汁,以滓敷疮上。葛氏方∶水毒中人,一名中溪射工而无物。以小蒜三升咀,于汤中莫令大热,热即无力,捩去滓,适镜∶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气,温中,除邪痹,毒瓦斯,归脾、肾,煎汤服之。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随手效。 以不用着盐。绛外家人患心痛十余年,诸药不差,服此更不发。又方∶蛐蜒入耳。小蒜汁理一切虫入耳,皆同。治疟用蒜不拘多少,研极烂,和黄丹少许,以聚为度,丸如鸡头大,候干。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东服,至妙。广韵∶张骞使大宛,食之损人心力。食小蒜,啖生鱼,令人夺气。 衍义曰∶蒜,小蒜也。又谓之 ,苗如葱针,根白,大者如乌芋,子兼根煮食之。又谓之宅蒜,华佗用蒜齑,是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