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味苦,寒。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俞聋。一名土瓜。生平泽。 《名医》曰∶生鲁地田野及人家坦墙间。三月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 ,王 也。《广雅》云∶葵茹、瓜 ,王瓜也。《夏小正》云∶四月王郭璞云∶钩, 也,一名王瓜,实如 瓜,正赤,味苦。《月令》∶王瓜生。郑元云∶《月令》云王 生。孔颖达云∶疑王 ,则王瓜也。《管子·地员篇》剽土之次曰五沙,其种大细 ,白茎青秀以蔓。《本草图经》云∶大 ,即王 也。芴,亦谓之土瓜,自
(鱼)服之有毒令人头痛泄石斑鱼(专入□)属毒物。凡服之者。无不谓患头痛作泄。盖此生于南方溪涧水石之处。 长数寸。白鳞黑斑。浮游水面。闻人声则 然深入。其鱼有雌无雄。二三月与蜥蝎合于水上。其胎毒人。南方有土蜂。土人杀此鱼标于树上。引鸟食而土蜂尽退。是以服之而致见有诸病之作耳。但肉食之差可。而子及肠尤甚。今时捕鱼。多杂此鱼卖与人食。须宜慎之。
平脉法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成注晚发者,后来之疾也。泉案∶《外台》卷一张文仲疗晚发伤寒,三月至年末为晚发,方生地、栀子、升麻、柴胡、石膏、五味。若头面赤,去石膏用干葛,无地用豉。然则晚发云者,乃伤寒最晚所发,以意逆之,感寒热而至半年发者曰晚发。三月晚发者,其感在冬至前,不论时气、正气也;年末晚发者,其感在夏至后,不论时气,正气也。以寒热在身,蓄至半年必发也。何以言之?自秋分至春分,正气之寒,当以冬至为界,冬至前伤寒者,其晚发至三月末而极,以距秋约半年也;若冬至后伤寒,至五月后发,则为病热,不称晚发,为其兼新感也。凡寒热至二至后而木偏,最易有新感;有新感则病两歧,故不得称晚发。自春分至秋分时气之寒,当以夏至为界,夏至前伤寒至九月发,则为温疟,不称晚发,为其兼新感也;若夏至后伤寒至年末发者,则为晚发,以相距半年也。自秋分至春分时气之热,以冬至为界,冬至前感热者,其晚发在三月末,法与正气同;若冬至后感热者,至夏末发则为温热,不称晚发,法与正气同。自春分至秋分正气之热,亦以夏至为界,夏至前感热者,至九月发则为温疟,不称晚发,法与正气同;若夏至后感热至年末发,则为晚发,法与正气同。然则晚发云者,是从温热两病中别出言之,亦对时气、正气之即发者言之,盖冬至后感之年末发,与夏至前感之六月发,皆即发也。“即”字与“晚”字正相对。若专以冬月正气言之,恐未能迟至次年末始发也。《活人书》因此改为三月至夏,殆未达其旨,所以如是晚者,以积受寒邪,寒搏于液,液停为水,邪不得发故也。凡邪伏不发者,多由水停。《外台》卷四温病,冬温未即发,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轸如锦文,壮热咳闷,呕吐清水。据此知冬温被春寒折时,先有水停,故至夏发时,必呕吐出水而后疹见。此冬至后感时气发于夏末者,不称晚发之证。彼方用麻、杏、葛、橘,与此方皆是提出寒水之意。又《录验》载温毒此条下,又云已自得下利,宜服黄连橘皮汤。然则停水之毒,吐利皆有,与晚发同法。即谓《外台》、《录验》两温毒为晚发之温也,亦无不可。
经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又曰∶连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陈飞霞曰∶夫霍乱之病,起于仓卒,其证挥霍扰乱,无有宁止,故名霍乱。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乖隔,上吐下泻,而烦躁闷乱者是也。盖人有三焦,上焦受纳水谷,主入而不出,中焦腐化水谷,流行于五脏六腑,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纳。故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凡霍乱得吐泻,则邪气上下得出,陈 尽出,而吐泻自止。乃有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为干霍乱,又名绞肠痧。其病因脾胃之邪,无从而出。若加喘满作搐者,十不救一。其有上吐下泻者,当分寒热治之,亦宜止其乳食,恐其增痰也。故霍乱饮水汤,不必与之,以其助胃邪故也。宜藿香正气散。 有先泻后吐者,乃脾胃虚寒,故先泻白水,而吐亦不多,气缓而神色不慢,额上有汗,六脉沉细,此为虚冷,宜温之,六君子汤;不愈,则理中汤,加藿香、木瓜各一钱。有先吐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故喘促唇红,面赤口渴,脉洪而数,宜和之,五苓散加藿香。其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最为危迫。速用盐汤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积痰,然后用药。或以针刺十指甲旁,令出血,或刺膝中名委中穴,出血即解。然后用藿香正气散。 《集成》藿香正气散 (见前呕吐方内) 六君子汤 (见前咳嗽方内) 仲景理中汤 (见前泄泻方内) 五苓散 (见咳嗽方内)涂蔚生曰∶五苓散为治寒水不化之热剂,义已见前。飞霞引治热症霍乱,仍为误也,医者须当审慎。查上吐下泻为霍乱,吐泻不得为干霍乱,吐泻而兼腹痛者,方为绞肠痧,宜用针刺法,刺手十二井最效。手少商在大指内侧,离甲爪角如韭叶许。手商阳在食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手中冲在正面中指端,去爪甲韭叶许。手关冲在无名指外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少冲在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手少泽在小指外侧,去爪甲角五分。两手合共十二穴,故名十二井穴。夫霍乱虽由于实邪扰害中土者多,而虚寒侵犯中土者,亦复不少。藿香正气散,既纯系一派消导攻散之药,靡不误事。欲求其一明 稳健之法,则莫如折中于仲景,仲景之霍乱论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而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虽其后随出四逆汤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法,而霍乱之提纲治法,究不外是。余本此法以为延医,从未误事。盖脾土既因寒邪上下分争之剧,而发生泄泻。则正气自虚,而寒邪愈实。扶土以安中宫,则邪退而吐泻自止。其热多欲饮水者,以脾土不能化水,水津不能四布也,故主苓泽以利之,桂枝以化之。使其津生水布,而渴自止。其寒多不用水,而用理中汤者,以水津虽能上升,而温化之力太差,尚使水液下注也。故主白术以燥之,干姜以温之,使虚寒消尽,而吐泻自愈。若其所谓先吐后泻,乃脾胃有热,而主以五苓散加藿香,是诚为盲人引渡者也。夫既曰有热,则宜治以清凉。而五苓散为治寒水不能利化,水阴不能上达,始行发热作渴之热剂,岂可以之治有热作呕者乎? 即加藿香,而藿香亦为宣去恶气之药,于热毫无干涉。余遇此症颇多,其寒湿兼滞者,则用五苓散理中汤以治之。其为上热下寒之霍乱,每以六君子汤,加黄连生姜治之得愈,轻者则只以小半夏汤加黄连。其黄连分量,亦须与参术相等。盖热在上,而治热宜求乎上,寒在下,而治寒宜求乎于下。虽热寒互相为用,而药性各循其经,不相冲突,斯则亦相克相济之道也。 仲景四逆汤 干姜(一钱) 附子(五分) 甘草(一钱)仲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甘草(一钱) 附子(三分) 干姜(一钱) 将药煎好,以猪胆汁入尿掺入服之。 六君子汤 (见上) 小半夏汤 (见前咳嗽方内)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结胸者。邪结在胸。脏结者。邪结在脏。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下后邪气入里。与阳相结者。为结胸。以阳受气于胸中故尔。与阴相结者。为脏结。以阴受之。 则入五脏故尔。气宜通。而塞故痛。邪结阳分。则阴气不得上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得下通。是二者。皆心下硬痛。寸脉浮关脉沉。知邪结在阳也。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知邪结在阴也。阴结而阳不结。虽心下结痛。饮食亦自如故。阴气乘肠虚而下。故时时自下利。阴得阳则解。脏结得热证多。则易治。舌上白苔滑者。邪气结。胸中亦寒。故云难治。 王宇泰云。按本文云。如结胸状。则与结胸当有分别矣。注曰是二者。皆心下硬痛。欠稳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只是按之不痛耳。既结于脏。而舌白苔。又为胸寒。外证上下俱病。故难治也。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热。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以表里皆寒。故不可攻。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而反下之。则表中阳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阴邪入里。结于心下。为痞。 张兼善云。或谓成注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既无热而恶寒。为阴证。安可有下之理。又岂止作痞而已哉。夫仲景所谓阴阳者。指表里而言也。病在表则当汗。而反下之。 因作结胸。病在里。尚未入腑。而辄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与痞者。下之太早故也。 又云。风邪入里则结胸。寒邪入里则为痞。然此皆太阳病之所致。非阴证之所为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结胸病项强者。为邪结胸中。胸膈结满。心下紧实。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亦如柔 之状也。与大陷胸丸。下结泄满。
补肝散 (治肝虚风热上攻痒痛,或圆翳在黑珠上昏花)柴胡 白芍药(酒炒) 熟地(干炒) 白茯苓(各五分) 甘菊 细辛 柏子仁 防风 甘草(各三分)如肝经太虚,加羊肝作末一钱,调服酸枣仁(另研)、决明子(酒蒸研)各五分。 如见五花或一物二形,加羚羊角,人参、羌活、玄参、车前子各三分。 拨云散 (治 膜、多泪、痒痛)羌活 防风 柴胡(各七分) 甘草(五分)目得血而能视,加当归、熟地(干炒)各五分。 如热甚,加黄连(干炒)、草龙胆各五分。 如风热壅盛,倍入防风,加荆芥穗五分。 如左眼 膜,合四物汤,如右眼 膜,合四君子汤。 如精彩不足,加人参、熟地(干炒)、草龙胆(酒炒)各五分。 如肾虚,加熟地(干炒)七分,知母(盐水炒)三分;如赤肿,加连翘七分。 如白睛红,加白豆蔻(面煨)五分。 如上下睑赤肿,加苍术、升麻、山栀子(酒炒)、陈皮各五分,浓朴(干炒)三分。 如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痰也。加半夏(炮干,制)、贝母(干制)各五分,青皮二分。如心神乱而不守,卒然见非常之怪,若邪中其睛则精散视歧,加人参五分,麦门冬、酸枣仁(另炒)、白茯神、决明子(酒蒸)各七分,青葙子五分,蝉蜕二分半。 如脾虚则五脏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加白术、人参、山药各五分。 如瞳子散大则青 之,渐加黄连、黄芩(并酒炒)、当归身、生地、天门冬各五分,地骨皮、五味子各三分。 如羞明怕日,加蜜蒙花五分。 如起倒睫加细辛五分。 如起拳毛加麻子五分。 如治目疮,加荆芥穗五分。 如多泪,倍入防风加苏叶三分。 如疼痛加黄 、白芷各五分。 如痒甚,加白蒺藜五分。 如青盲,加人参五分,决明子、青葙子各七分,蝉蜕、升麻各三分。 如诸 膜,加决明子、草龙胆各七分,木贼、蝉蜕各三分,人参一、二分。 如翳目瞳子上始者,属肾、胆,加草龙胆、玄参各五分,知母、黄柏(并盐酒炒)各三分。 如翳目白睛上始者,属肺,加桔梗、山栀子各七分。 如翳目白黑间始者,属脾,加山栀、升麻、黄连(酒炒)各五六分。 如翳目黑睛上始者,属肝,加黄连、草龙胆、青皮各五六分。 如翳目内 始者,属膀胱、大肠,加山栀、连翘各七分,知母、芒硝各三分,木通七分。 如翳目外 始者,属胆、小肠,加黄芩(酒炒)、草龙胆、木通各七分,大黄(酒煨)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