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水银 硝 矾(各一两) 入KT 盆内。同研至不见星为度。用粗碗盛药。桩实。上盖一碗。铁丝绕紧。盐泥封口。将药碗放炭火上。将盖上碗足内。用湿纸打烂。铺四五分浓。 常以水润之。至加水烟出为度。取出冷定。开看其药。桂红色者佳。用法。湿布拭净后。用吐沫调药又方石绿(三钱) 轻粉(一钱)浓醋调涂。五次断根。 又方田螺(一个挑开靥) 入巴豆仁一个。研碎置螺内。一宿即化水。取涂之绝根。夜间擦数又方水田螺(一个挑去靥) 入冰片一分。化水。以手指蘸水擦数次愈。终身忌食笋。食之复发。
脐风发搐者难治。 初生月内。非脐风证。发搐者。此胎惊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银磨水送下。 或用全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朱砂末三分和匀。猪乳调服。 常发者。名胎痫。不可治也。如变蒸发热甚。发搐者。只用导赤散泻青丸主之。效。 疮疹未出发搐者。此吉兆也。宜用导赤散煎调朱砂服之。效。或将靥发搐者。凶兆也。 气攻心。宜急解救之。用真牛黄脑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匀。猪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每一丸。灯草煎汤化下。 丹瘤发搐。视其先后何如。先发丹后发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里也。先发搐后发丹。 此名惊丹可治。此胎毒自内而外也。宜用大连翘饮主之。 连翘(一钱) 瞿麦(一钱) 滑石(一钱) 车前子(一钱) 大力子(一钱炒) 赤芍(一钱)木二钱) 荆芥穗(一钱) 蝉蜕(一钱) 上为细末。再加大黄。灯心水煎。 虫疥浸淫疮入腹。发搐。难治。急用雄黄解毒丸。升麻煎汤下。疮再发。儿搐止者吉。 发搐。视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时。痰盛气促。连声不止。而不能治。发搐者。宜葶苈丸。 苏叶煎汤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如久嗽不止者难治。宜用小阿胶散。服五分至一钱。煎去渣灌下。如发搐后变嗽者。此风邪入肺也。宜人参荆芥散再发之。 陈皮(去白) 荆芥穗 桔梗 半夏 桂枝 细辛 木通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上各等分。水煎姜引。 泄痢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钱氏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为末。山药粉糊丸。米饮水调之。 疟疾发搐。疟作热时发搐者。此宜截去其疟。疟止搐亦止矣。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日服。以截其疟。发过服辰砂五苓散。以定其搐。神效。如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宜平疟养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吾婿也。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发时切牙呻唤。大便黄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口。得乳即止。疟后汗出心下跳。腹中鸣。 退后顶上有小热。其父母爱惜之心。疟退搐退。则喜而称愈。疟搐俱发。则忧惧不胜。其母又不禁口。病未十日成疳矣。面色 白。囟陷发疏。儿渐羸瘦,请予治之。予曰。此儿先受暑湿。暑则为疟。湿则为痰。又伤饮食。助其暑湿之邪。暑则伤心。湿则伤脾。暑生热。湿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疟曰食疟。疳曰食疳。当从虚治。且大哭手撤。皆肝胆之病。 子时属胆。切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唤者。肾病也。肾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阴风木也。心跳者。少阴君火也。水火相搏。则内作搐。 故大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内热作渴也。儿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发之时。邪气拂郁。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气外泄也。故治疟之法。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养正为主。此儿汗泄于外。便泄于内。心下跳。腹中鸣。皆火盛证也。肝胆从火治。此其法也。退后顶热。儿顶出颠。亦厥阴肝经之脉也。予制一方两治之。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药。于补脾消疟方中。加止搐之药。调理五日。疟搐俱止。儿亦渐肥。而疳瘦除矣。附其方于下。其平疳止搐加减于当归龙荟丸。用归身人参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钱。青皮芦荟木香各七分。胆草酒洗栀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个。一本有黄芩陈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时竹叶煎汤下。治疟补脾。加味参苓白术散。人参黄 蜜炙归身九肋鳖甲使君子白芍药酒炒各一钱。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浓桂泽泻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陈皮七分。一本有干蟾莲肉共碾末。山药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时服。炒米汤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药生地黄柴胡升麻麦门冬木通黄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叶七分。灯草水煎服。
治小儿疳积。 雄黄(研水飞) 天竺黄(各二钱) 牵牛(末一钱)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并治疳消积,常服尤佳,大者加丸数。
上舍近洲,予族中至浓侄孙也,性拓落,豪放不羁。夏仲,在苕与诸友泛舟游于碧浪之间,兴至即百觥不辞,亦以是终为酒困也。呕恶,体热,胸胁胀闷,腹中疼痛,大便秘结,饮食大减。苕之名医如杨调元者,桥梓悉方,治之已三月,或愈或否,延至深秋,肌瘦神瘁,日进米仅二合,胸胁胀,腹中痛,漠然略无所减,懑然而不可支,两足皆有浮气,归谋于予。左脉沉弦而数,右关结实大如碧豆,因诘其在苕所服之剂。答曰∶彼谓侄孙禀薄肌脆,宜当理脾,向服多理脾之剂。予曰∶否。子所苦者,胸胁胀闷,腹中疼痛,大便燥结,其累大矣。理脾曷可以去此哉?适足以益病耳。经曰∶塞者通之,又曰∶通则不痛,其治此病之谓欤。乃取当归龙荟丸,三下之,大便行五六度,又与酒连、酒芩、青蒿、姜黄、槟榔、青皮、半夏、葛根饮之,豁然焦膈通达,呼吸开利,惟头略晕,足上浮未去,前方再加滑石、茯苓、薏苡仁、山楂与调中丸兼服,半月痊愈。近洲喜曰∶人皆谓我症似中满,今不满者叔公力也,敢不德欤。予警之曰∶吾闻君子之于身也,兢兢焉不敢轻父母之遗体,无伐天和,则疾 不作;无反天常,则灾害不逢,蘧伯玉尝言,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况新愈后,尤当痛惩,庶保遐年,区区无足恃也。别未五年,予在宜兴闻讣,果以伤酒而卒。噫惜哉。
动气一证。皆见于脐之上下左右。故谓之脐间动气。但仲景六经证治中。全不吐露半字。而独于叔和诸可与不可中见之。何也。想仲景氏本无此名。自叔和始创立其说耳。所谓动气者。即仲景所谓心下悸。脐下悸脐旁悸是也。 心下脐下。即脐上脐下也。脐旁。即脐之左右也。悸者。筑筑然跳动也。想叔和因之改名立义。则动气二字。较之悸字似觉显明易晓。然所嫌者。但有禁汗禁下。及误汗误下之变。而不明言其故。并不立治法。使后人临症束手。既不能阐明仲景之意。反沉埋仲景之法于幽暗之中。令后之学人。毫无罅缝可寻。是所谓非惟无益而又害之也。其可谓之立法善后乎。愚窃论之。仲景论中。如小建中汤心中悸而烦之治也。炙甘草汤脉结代而心动悸之治也。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叉手冒心而悸之治也。真武汤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发热心下悸之治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 欲作奔豚。脐下悸之治也。凡此诸悸。皆太阳误治之虚邪所致也。更有太阳病而小便利者。以里无热邪故也。胃无热邪而饮水过多。致水停心下而悸也。少阳一经。有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已属少阳而不可发汗矣。若发其汗。 则邪气入胃而谵语。此因胃不和则烦而悸。此误汗之悸也。少阳中风。两耳无闻。目赤胸满而烦。在少阳已禁吐下。 若吐下之。则悸而惊矣。此误吐误下之悸也。至于三阴。皆阴盛阳虚之悸。惟阳明一经。皆实热之症。故独无悸病。 是以知动气一证。皆属虚邪。难于汗下。况初症当汗之时。本绝无动气者。病至动气。为日已多。邪已在里。宁可更发其汗乎。惟舌苔黄黑干浓。胃脘至腹。按之尚痛者。虽在动气之时。犹有可下之症。然动之甚。而邪结胶固。 形体瘦脱。元气虚竭者。亦为不治。若症不犯剧而可治者。虽至愈后。饮食渐增。形体渐复。尚有动气未除者。可见脐为人之命蒂。脐中一穴。名曰神阙。上则水分建里三脘诸穴。为后天脾胃之所居。饮食变化之关隘。下则阴交石门关元气海等穴。为先天真阳之所藏。升降呼吸之根源。左右则天枢二穴也。至真要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身半所谓天枢也。 上胜而下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病者。以天名之。此皆所以辨天地阴阳胜复之气。以及六气屈复报气者也。 观此。则脐之关系非细。其可令邪气犯之。使脏气受伤。致升降流行之气。窒碍阻塞而至筑筑然跳动乎。然虽非轻症。而亦非不治之症。惟随证之轻重以为轻重而已。如叔和诸可与不可中。其不可汗条下。有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愚谓病至动气。 为日不少。已属虚邪在里。宁有发汗之理。所以发汗则虚阳上厥。故衄而且渴。心苦烦矣。而不知汗后亡阳。 则胃阳虚损。中气已寒。饮即吐水矣。当拟以水入即吐之治可也。又云。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愚谓此亦邪气在里。而不必攻表。故汗之则徒伤卫气。真阳败亡。而头为之虚眩。 卫气不密。而汗出不止矣。且无阳气以柔养其筋脉。则阴寒遍体。而筋惕肉 也。当拟以振振欲擗地。 及误服大青龙法酌治可耳。又云。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盖脐上虽属天气而为阳分。 然其动气已见。邪已入腑。岂宜误汗。汗之则阳气大亏。下焦之阴气逆上而冲心矣。恐不可作上编其气上冲之治。当如欲作奔豚之法。而或益之以温经之药为宜。又云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太烦。骨节苦疼。目眩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愚谓动气既在脐下。邪气不惟在里。已入阴矣。万无发汗之理。凡汗之出也。必藉阳气鼓动。然后阴液外泄。邪既在阴。无阳气以蒸动津液。故发汗则无汗也。心中烦而目晕。虚阳上奔也。骨节疼而恶寒。阳气虚而阴寒盛也。食则反吐而不纳谷者。胃中虚冷也。此皆误汗亡阳之变也。其不可下条中。又有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既无舌苔黄黑。又非胃脘绕脐硬痛。自无可下之理。果属虚邪而妄下之。自然胃中之津液内竭。虚火上炎。而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又云。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若动气在左。皆属少阳厥阴本无实邪。下之则胃中阳气伤败。寒在中焦。所以腹内拘急。食不能下。而动气更剧也。 此时虽有虚阳浮散于外而身热。其卧则如少阴之状而欲蜷卧矣。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若动气在上。则近于胃。如舌苔黄浓。胃脘绕脐硬痛而下之可也。倘胃中空虚而下之。四肢为诸阳之本。而实禀气于胃。所以脾主四肢。误下则胃阳伤败。 故虚阳暴厥。而掌握中热烦也。四肢虽热厥。而身上反浮冷矣。孤阳欲绝。而热汗自泄。欲得冷水自灌洗也。 此所谓真寒假热。阳虚暴脱之变。人但知误汗可以亡阳。而不知误下之亡阳尤甚也。又云。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动气既在脐下。已属三阴部分。又误下之。则胃阳大损。 脾脏虚寒。故腹胀满。元气虚甚。卒起而头眩眼花也。凡三阴下利清谷。皆以四逆汤主治。此因误下大伤阳气所致。然虚痞条中。仲景原云。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此八条。乃动气误汗误下之变症。未知果出之前哲。或叔和之臆见。今姑从其说而强解之。未知然否也。至于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等语。其究归于阳气不足。厥而且寒。为阴经误汗之变。何不直言濡弱微涩之阴脉。而多此四个反字。更多在关在巅。在上在下等隐怪之语。且巅字之义。殊属难解。不知以头之巅顶为巅为上乎。抑以脉之上候为巅乎。或以寸口为巅为上乎。此种秘语。岂可作训后之词。后复有其形相像根本异源。食则反吐。谷不得前。及口虽欲言。舌不得前。又有舌萎声不得前。及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等语。 词义鄙俚。文理纰谬。绝非长沙口角。故皆弃而不录。读者鉴之。
《养生方导引法》云∶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正鬼,令人不病。 东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强。 又云∶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周其身,又兼避邪鬼,欲辟却众邪百鬼,常存心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干之,可以入温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