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经络热盛,迫血妄行,出于鼻者,为衄血也。是虽热,其邪尤在经,然亦不可发汗。经曰以桂枝、麻黄治衄,非治衄也,乃欲散其经中邪气耳。衄血故为欲解,若衄不止而头汗出,其身无汗,及发热,汗不至足者,又为恶证,当明辩之。 太阳证衄血及服桂枝汤后致衄者,为欲解也,属犀角地黄汤;衄不止。茅花汤。无汗能食者,即欲衄,黄芩汤。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芍药地黄汤。 阳明病,渴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黄芩芍药汤。 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麻黄升麻汤。脉浮大,欲发热,下利,鼻衄干呕者,黄芩芍药。衄,烦而后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石膏汤。 少阴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或自目出,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当归四逆汤,仍灸太溪、三阴交、涌泉。一法用黑锡丹。
下经曰、岐伯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瘠不同。取穴不准。扁鹊以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缘人有身长手短。身短手长。取穴亦不准。孙真人取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若屈指即旁取指。则中节上下两文角陷相去远近为一寸。谓同身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多愈。今以为准。铜人亦曰、取中指属性为一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绳多出缩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亦有用蜡纸条量者。但薄篾易折。蜡纸亦粘手取。取稻秆心量却易。为胜于用绳
论曰夫齿者肾之标口者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其牙齿是手足阳明之所过上龈隶于坤土乃足阳明胃之脉贯络也止而不动下龈嚼物动而不休手阳明大肠之脉所贯络也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喜寒饮而恶热其病不一牙者肾之标亦喜寒寒者坚牢为病不同热甚则齿动龈龈袒脱作痛不已故所治疗不同也有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而作痛者有恶寒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饮少热饮多而作痛者有恶热饮少寒饮多而作痛者有牙齿动摇而作痛者有齿龈肿起为痛者有脾胃中有风邪但觉风而作痛者又有牙上多为虫所蚀其齿缺少而色变为虫牙痛者有胃中气少不能于寒袒露其齿作痛者有牙齿疼痛而秽臭之气不可近者痛既不一岂可一药而尽之哉
《病源》肺主于气,候于皮毛,气虚为微寒客于皮毛,伤于肺,气不足,则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宜和,得寒则痞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于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伤中咳嗽短气,肠中痛,流饮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热邪癖,五内不调。肉苁蓉汤方。 肉苁蓉(五两)。 干地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擘)。 乌头(一两炮)。 甘草(炙)。 桂心紫菀 五味子(各二两)。 生姜 石膏(碎,绵裹)。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分为七服,日四夜三。一方用大枣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猪肉、冷水。 又疗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胁满,不能食,面色萎黄。贝母饮方。 贝母 石膏(绵裹,碎)。 桂心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二两)。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生姜(五两)。 半夏(五两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葱、饧等。 又疗咳而不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海藻汤方。 海藻(四两)。 茯苓(六两)。 半夏(五合洗)。 五味子(五合)。 细辛(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醋物。(一方有生姜一两,《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五味子汤 疗逆气咳嗽,胸膈中寒热,短气不足方。 五味子(一两)。 前胡(三两)。 紫菀 甘草(炙)。 桂心 生姜(各二两)。 枣(三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绞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三。忌生葱、海藻、菘菜。(《广济方》用橘皮,不用茱萸)。 又胡椒理中丸 疗咳嗽逆气,不能饮食,短气方。 胡椒 荜茇 干姜 款冬花 甘草(炙)。 橘皮 高良姜 细辛(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菜、海藻、菘菜又泻肺汤 疗咳逆短气方。 人参(三分)。 生姜(四分)。 半夏(五分洗)。 甘草(四分炙)。 橘皮(十二分)。 竹叶(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方亦疗霍乱。忌羊肉、饧、海藻、菘菜又疗咳嗽,及短气胁痛。姜椒汤方。 生姜 椒(去目、汗各一两)。 上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并出第十九卷中)。
虫伤兽啮 端午日,取白矾一块,自早日晒,至晚收用。凡遇虫兽咬者,将此矾末敷之,效。(《夏氏简易方》) 诸虫毒伤 用灯草蘸油点灯,以灯烟熏之,极效。(同上) 一切毒虫伤 将近鼻三五寸牛鼻绳,和冷水捣汁,敷之立解。(《敬修斋方》)一方,用五灵脂末,涂之立愈。(《金匮钩玄》) 百虫咬伤 以灯火熏之,出水妙。(《济生编》) 诸色恶虫咬伤 姜汁先洗,用明矾、雄黄贴之立效。(《屡验神方》)一方,用香油浸紫苏涂之。(《十便良方》) 诸蛇咬伤 用刀一把烧红,置白矾于上,汁出,热滴之立瘥。贞元十三年,有两僧,流南方,到郑州,俱被蛇咬,令用此法,便瘥,更无他苦。(《刘禹锡传信方》)一方,用自己新鲜大粪,擦伤处即愈,永不烂,屡验。(《海上方》) 恶蛇咬伤 地松捣敷之。(《易简方》)一方,用开口椒及叶捣,封之良。(《肘后方》) 毒蛇咬伤 用针刺伤处出血,以泥蛤 捣烂,敷咬处即好。(《备急方》) 蛇伤烂入骨者 白芷末,加胆矾、麝香少许,日日掺之,立愈。(《单方摘要》) 蛇伤目黑口禁毒入腹中 熟鸡子数枚,合着伤处,频易,以除其毒。(《普济方》) 蛇伤手肿 新剥羊肚一个,带臭割一口,将手入浸,实时痛止肿消。(《医学大成》) 赤白蛇缠 用KT 粪杓上竹箍烧灰,研细,用香油或麻油调,搽患处即愈。(《宜良李氏刊方》) 赤练蛇咬 先用活鸡,刀割一块,贴咬处,换贴二三块自愈。(《集验方》) 蛇咬久溃 小茴香捣末敷之。(《千金翼》) 蛇虺咬伤 生蚕蛾研,敷之。(《必效方》) 虺蝮咬伤 其毒内攻即死。立将伤处用绳绢扎定,勿使毒入心腹。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处,以吸拔其毒,随吮随吐,随换酒醋再吮,俟红淡肿消为度。吮者,不可误咽。中毒。(《奇效良方》) 附∶治蛇法 蛇畏雄黄,凡居山野阴湿之处,每用雄黄,丸如桐子大,烧烟以熏衣袍、被褥之类,则毒不敢侵,而蛇皆远避矣。(《景岳全书》) 蜈蚣咬伤 盐汤洗伤处痛止。用刘寄奴擦之,或吴茱萸捣烂敷之,或白鲞皮贴之,或雄黄粪擂水涂之。(《单方汇编》) 蝎螫伤 蝎有雌雄两种,雄者螫人,痛在一处。以井底泥敷患处,干则再易。雌者螫人,痛牵遍体。以瓦沟下泥,随痛处搭之。若无雨,以新汲水从屋上淋下,取泥。(《肘后方》) 八脚虫伤 其虫隐壁间,以尿射人,遍身生疮,状如汤火伤,用乌鸡翎烧灰,鸡子清调敷。(《胜金方》) 壁钱伤 (即奇HT 也) 用白矾涂之。(《经验良方》) 蛛伤 (俗名壁 ) 其虫咬人至死。惟用桑柴灰,入滚水搅过澄清,调生白矾涂咬处,旋干旋涂即愈。(《孟氏幼科》)蜂伤 牛屎 蟹壳 人参 甘草 芋头叶 并大蜗牛捣烂,俱可涂之。(《乾坤生意》) 蜂虿伤 蟹壳烧存性研末,蜜调涂之。(《证治要诀》) 铁胡蜂螫伤 取芋艿莽擦患处,其肿即止。无莽,用子亦可。(《活法机要》) 毒蜂刺伤 薄荷叶,按贴之。或蚯蚓粪涂之。(《外台秘要》) 毒蜂螫伤将死者 将阳物垢,手掏,擦患处。(《奇方类编》)一方,取蜂房为末,猪脂和敷,或煎水洗。(《孙真人方》) 毛伤 马齿苋捣熟,封之甚效。(《灵苑方》)一方,用甘草汤洗即愈。或即将 毛肚肠,搽于患处,其痛亦缓。(《吴兴杨氏传方》) 蜘蛛伤 用葱一枝去尖头,将蚯蚓入葱管中,紧掏两头,令勿泄气。头摇动,即化为水,以点咬处,甚效。(《谭氏儿科》) 一切蛇蝎毒虫螫伤 雄黄 麝香 蟾酥 草乌 胡椒(各等分)为锭,熔蜡成之,水磨涂用。(《简要济众方》) 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灸法 凡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痛急势危者,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拔散毒瓦斯即安。 或用独蒜片,隔蒜灸之,二三壮换一片。毒甚者,灸五六十壮。(《刺灸心法》) 蚕咬 成疮者,蜜调麝香敷之。(《广利方》) 桑虫咬 丁香末,蜜调涂之。(《圣惠方》) 蛘辣 (俗名羊夹咬) 以蚯蚓泥干擦之,或细嚼甘草敷之,俱妙。(《简易良方》) 蚯蚓咬 或于地上坐卧,不觉咬,肾阴肿,盐汤温洗数次,甚效。(《同寿 》) 毒蚁螫人 用梳垢,封之立愈。(《濒湖集简方》) 附∶蚊虫∶ 鸽屎 水龙骨 风茄花 研末和匀,烧烟熏之,绝种。(《经验广集》) 附∶壁虱 (即臭虫) 羊骨头(一个) 秦椒(半斤) 共入火盆内,同锯木屑烧之,门牖闭紧,勿令出烟,其虫自死。(同上) 附∶衣虱 百部 秦艽 为末。烧烟熏之,并煮汤洗衣。(《青囊万选》)
吐泻吐泻初生怎可当,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吐泻不止,久则变成慢惊与疳。初生恶物未下,但呕黄汁者,木瓜丸∶木瓜、腻粉、木香、槟榔、麝香各等分,为末,面糊丸小豆大。每一二丸,甘草煎汤下。初生吐泻不止者,朱砂丸∶朱砂、南星、巴霜各等分,为末,糊丸黍米大。每二丸,薄荷煎汤灌服下之。后以朱沉煎调之∶朱砂二钱,藿香三钱,滑石五钱,丁香十四粒,为末,用新汲水一盏,麻油滴成花,抄药五分在上,须臾坠下,澄去水,别用温水下。初生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色白,或不通者,停乳也,先宜紫霜丸下之,后用香橘饼∶木香、橘皮、青皮各二钱半,浓朴、神曲、麦芽、砂仁各五钱,为末,蜜丸芡实大。每一丸,紫苏煎汤,米汤任化下;或加肉豆蔻、诃子。一切冷积、泄泻俱效。 治者先分身热凉;寒吐腥臊泻青白,热吐酸臭泻色黄。 初生及稍长婴儿吐泻,以身凉面黄泻青白,吐腥臊者,为内伤寒乳,或外感风寒;以身热面赤泻黄赤,吐酸臭者,为内伤热食,或外感暑热。古方∶吐泻身凉者,观音散。吐泻身热作渴者,钱氏白术散,吐泻身温,或乍寒乍热,不思乳食,或食乳难化,大便青白,此上实下虚也,先宜益黄散,后宜四君子汤,随五脏见证加减。如吐泻肢厥囟陷,加藿香、丁香;脾虚生风多困,加半夏曲、没石子及冬瓜子少许;惊啼螈 ,睡卧不安,加全蝎,钩藤、白附子;赤白痢,加归、芍、粟米;白痢,加干姜、粟;泄泻,加陈皮、浓朴;伤风,加川芎、防风、羌活、细辛;发渴,加干葛、枇杷叶及木瓜少许。 挟风必定憎寒热,伤风多作吐泻,风木好侵脾土故也。外证必憎寒壮热,时有头疼,咳嗽气促。大概热者,宜先服大青膏,或钩藤散发散,后服益黄散补脾;冷者,先服益黄散补脾,后服大青膏,或钩藤散发散。如吐骤或泻完谷者,乃伤风甚也,大半夏汤。 被湿腹胀溺不长;湿多身重腹胀,小水不利,平胃散主之;虚者,异功散。吐泻作渴,溺涩者,五苓散。壮热体重,吐酸泻浊者,湿兼热也,羌活、黄芩、苍术、甘草等分,水煎温服。 寒多腹痛暑必渴,寒月吐泻白色不渴者,益黄散;腹痛者,理中丸,肢冷加附子。久不止者,没石子丸∶没石子一个,白豆蔻五个,诃子二个,木香、黄连各一钱,为末,饭丸麻子大。每十五丸,米饮下。兼治疳痢酿泻。暑月吐泻色黄引饮者,异功丸,或玉露丸∶石膏、寒水石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糊丸黄豆大。每一丸,冷水下;吐不止,姜汤下。久不止者,古连柏丸∶黄连、黄柏各一两,为末,入猪胆汁内煮丸,绿豆大。每二十丸,米饮下。抑论二证多见于夏秋,如立夏前后,湿热时行,暴吐泻者,苏葛汤;夏至后,吐泻身热,或伤乳食,泻深黄者,益元散合四苓散,加苍术为末,温水调服;大暑后,吐泻身温,或伤乳食,泻黄白者,食前服益黄散,食后服益元散;立秋后,吐泻身凉不食,多睡多哕不渴者,频服益黄散,少服益元散;秋分后,吐泻身冷不食,泻青褐水者,益黄散。 泻臭 乳食必伤。 内伤乳食不化,面黄腹胀,泻如抱坏鸡卵臭者,消乳食丹∶丁香、木香、青皮、肉豆蔻、三棱、莪术各等分,为末,糊丸麻子大。每五丸,米饮下。小便不清者,胃苓汤加肉豆蔻为丸,米饮下。腹痛吐乳者,平胃散合苏合香丸,蜜调米饮下。挟痰者,二陈汤加山楂、麦芽、白术、乌梅,热加黄连,寒加干姜。危甚者,烧针丸∶黄丹一两,或加枯矾等分,为末,枣肉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用针挑于灯焰上烧存性,乳汁或米泔冷水任化下。此药清镇,专主吐逆及泻,大人亦宜。 内虚失音为肾怯,吐泻五内俱虚,有失音者,乃肾怯也,肾气丸主之。凡大病后失音者同。 食少气陷损胃阳∶吐泻久不止者,乃清气下陷,胃口阳虚。饮食少进,四肢无力,升阳益胃汤主之,或异功散;虚渴者,钱氏白术散。 但食即吐先除积,内伤乳食,面色青白,发热,四肢逆冷,腹胀,当先用消乳食丹取积消导,宽利胸膈。如呕甚者,只用白豆蔻、砂仁等分,甘草减半,为末,干糁芽儿口中。凡吃乳、吃物、饮水不下者宜,或烧针丸亦妙。冷气入胃,呕吐不已者,四君子加白豆蔻、砂仁、肉豆蔻、山药,为末或蜜丸,每一钱,木瓜,紫苏煎汤下。脾胃虚弱逆痰,含哭饮乳,食物停滞不散,腹满呕吐 乳者,四君子汤加南星、砂仁、丁香、藿香、冬瓜子,姜煎服;或启脾丸。呕而不止,痰涎在喉有声,将作惊者,二陈汤加丁香,藿香;或抱龙丸主之。因惊气逆而吐者,大温惊丸。吐而汤水不纳者,五苓散。吐涎痰热者,白玉饼下之;冷者温之。有吐沫,或白绿水者,胃冷也,理中丸,或半夏、陈粟米等分,姜煎服。吐稠涎及血者,肺热也;久则肺虚,阿胶散加减。吐沫水者,后必虫痛,安虫丸∶干漆二分,雄黄、巴霜各一钱,为末,糊丸黍米大。每五七丸或二十丸,发时取东行石榴根煎汤;痛甚,苦楝根或芜荑煎汤下,量儿大小服之。经年吐乳,眼慢粪秽有筋膜者,乃父母交感时吃乳所致,宜益黄散、五疳保童丸。凡 乳因惊、因积、因气滞、因外感,与治吐同。 泻滑青者慢惊防。 滑者,或出不知,或直射溅流,或谷食不化,或下之如桶 溃,四君子汤加诃子、木香、陈皮、肉豆蔻,姜煎服,兼进固肠丸,或真人养脏汤,或没石子丸加乳香、肉豆蔻选用。泻青色者,乃夹惊,木克土也,益黄散、大温惊丸主之。有初起黄变青,或泻药物直过者,尤为寒泻,三五次即困,急用附子理中汤;或肢冷,口鼻气亦冷,欲作慢惊、慢脾者,观音散加全蝎、天麻、防风、羌活;甚者,用金液丹为末,煎生姜,米饮调灌,多服乃效。候胃气已生,手足渐暖,螈 犹在者,却用金液丹,合青州白丸子等分服之,兼用异功散、理中丸、钩藤散、转惊丸调理,虽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金液丹,真小儿吐之妙剂也。盖小儿吐泻,皆当温补,若已虚损,尤当速生胃气。惟寻常时行泻证,不可遽投热药,吐泻止,痢作无疑。若患疮泻青,乃毒去无害,不必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