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穿山甲(酒炙黄脆一钱五分) 蝉蜕(麻油炒透新瓦上炙燥四分半)为末。分作四服。酒下三服。必愈。
八动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再再寻之。不离其处。不往不来曰动。主四体虚劳。崩中血痢。 八动者。阴也。艮之象也。艮为山止之象也。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所谓藏精而起亟者。何也。言人身之阴血。每从阳气以行。数数而起应。故能随阳行于十二隧之中流。注冲任之内。故女子月事以时下。而无疾病矣。倘阴血不能随阳气以行。则蓄于内。积止如山。积久而忽下。如山之崩也。今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还无。谓阴血不能随阳气而行也。不离其处者。谓血蓄于内。止而不动也。不往不来者。谓血不随阳气以行。 而脉道不往来也。夫气。血之帅也。血之不行。由于阳气之不能帅血。以行四肢。诸阳之本也。气既不能帅血以行。故四体虚劳。阴血积久。有时而忽溢。在女子则为崩中。在男子则为血痢耳。 按脉经云。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又经云。动为痛为惊。
凡被马踏死者,尸色微黄,两手散,头发不慢,口鼻中多有血出,痕黑色。被踏要害处便死,骨折,肠脏出。若只筑倒或踏不着要害处,即有皮破、瘾赤黑痕,不致死。驴足痕小牛角触着,若皮不破,伤亦赤肿。触着处,多在心头、胸前,或在小腹、胁肋,亦不可拘。
〔娄〕痘腹痛,多是痘毒,当临证消息。〔万〕《内经》腹痛皆属于寒,惟有一证为热,疮疹腹痛,皆属毒热也。诀云∶发热肚中痛, 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是已。或有兼食积者。〔翁〕痘疹腹痛者,由毒郁于三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须分别之。腹胀者,毒聚于肠胃也,治法俱当升发解利痘毒,兼分利小便,使毒瓦斯上下分消,则痛与胀自止,故曰∶痛随利减,胀以利消。俗医以浓朴行滞气而不知升发解利,非其治矣。亦有乳食停滞不消化而腹胀者,当以升发解利药中,加消食之剂,所伤之物,当审其寒热。 又有数日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胀自止,亦未可骤用硝黄也。 定痛散 伤寒肚痛,及冷气痛。 神曲 香附(各一钱) 山楂(二钱) 良姜 当归 甘草(各五分)上,用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手足逆冷,加大附子二分。 桂枝芍药汤 治腹痛。 桂枝 炙甘草(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二钱)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黄连汤 治热毒在胃腹痛,时或欲吐。此药能升降阴阳。 黄连 炙甘草 干姜 桂枝(各二钱) 半夏 人参(各八分)枣二枚,水煎服。 一味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钓证,角弓反张,胸膈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 《绍定论》云∶病有似是而非,若同而异者。盖肢体厥冷而腹痛者,此毒瓦斯在里也,若不审谛,必作极冷治之,反与热药,为害愈深。未冷极者不问有无寒热,肢冷腹痛,必大便自利,蜷卧恶寒,今身热肢冷,腹痛大便不通,乃热毒在里,热甚则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伏热深而疮疹不出者,宜以蝉蜕末水煎服之,已出者亦可服,毒瓦斯得泄,则四肢温暖,腹痛自止矣。前人论腹痛有虚实,肠鸣自利而腹痛者为虚痛,是冷也。腹满而不大便者为实痛,是热也。今腹中痛而不大便、又身热,耳尖冷,脚冷,为疮疹证明矣。又有疮疹始发,腹中有宿块而痛者,医不能辨,误作食积下之,多夭横矣。〔薛〕前证,痘未出而发热烦躁,或作渴饮冷,大便坚实,此热毒壅滞也,用疏利之药。 〔万〕凡发热腹中便痛者,此毒瓦斯内攻也,急宜发表疏里,桂枝大黄汤主之。亦有外邪与毒相并,致未尽出而腹疼胀满者,宜参苏饮去参、苓、加缩砂、陈皮,温而出之。若原无腹痛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而痛也,三黄丸(热)、七物升麻丸(初热)、宣风散(痘发热)择而用之。有谵妄狂乱者,三乙承气汤主之(便秘)。 原无腹痛,或因饮冷水而痛者,此冷痛也,理中汤(吐利)加桂心。或因多食而痛者,此食积痛也,微则木香大安丸(伤食),甚则备急丸(伤食),丁香脾积丸(伤食)、原物汤下。原无腹痛,自利后痛者,此虚痛也,黄 建中汤加木香、青皮。发热自利,又腹痛者,此亦毒也,黄芩汤(吐利)加木香、青皮,或化毒汤主之。如疮乍出乍隐,此伏也,七物升麻丸。疮出尽者,再以紫草饮(出不快)大发之。疮不出者,勿治。〔张〕痘未出,有先作腹疼或腹中有块者,乃腹中先出也,不可投疏利之药,以戕贼胃气,但与和平匀气兼发散药,如升麻汤、参苏饮之类。 蝉蜕一物汤 用蝉蜕二十一个,洗去泥,为末,水一盏,慢火煎至半盏,去滓,量儿大小温服之。如觉疮疹已出,便根据前服三五次,不是疮疹,亦无害。小儿疮疹欲发出,加甘草一钱五分,煎一盏,旋旋与服,累效。小儿伏所蕴积热毒,蝉蜕味咸寒可以制,况有暴感风作热,客于表者,蝉蜕亦治,风毒充于皮肤,瘙痒不止,惊痫夜啼,癫疾,寒热惊悸,皆宜服之。 桂枝大黄汤 桂枝 白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一钱半)上锉碎。加生姜一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桂枝芍药汤 桂枝 白芍药 防风 黄 (炙) 甘草(各等分)上锉细。加枣子二枚,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黄 建中汤 黄 人参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上锉细。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温服。 化毒汤 肉桂(五分) 白芍药 甘草(各一钱) 青皮 木香 枳壳(各七分) 山楂肉 连翘(各五分)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汪)一女伤寒,但腹痛甚,日夜啼哭,手足厥冷,渐至危殆。此时天时痘灾,吾疑或者痘症,遂取生猪血,急用脑麝和灌,一服得睡,须臾痘出而安,若非此方,则夭横矣。 〔万〕痘已出而腹痛,亦是毒在里未曾出透,亦宜桂枝大黄汤。起发不透腹痛者,陷伏也,亦宜三乙承气汤(便秘)及宣风散(痘发热)。〔薛〕痘已出,而不热躁,不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弱也,用白术散之类补之。 〔张〕出不快而腹痛者,活血散(即一味白芍药,见出不快)以姜汤调下。若毒瓦斯弥蔓,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牛黄散主之。又有一等将成内溃之证而腹痛者,当预防之,七日前内溃,盖因风寒所中,腠理固密,阴阳二分,壅塞不通,其毒内攻,脏腑之间毒火炮炽,以致胃烂溃而成脓,口舌皆白,是其验也。此证极为惨毒,识者知痘毒未出之时,或有风寒阻隔,气粗热甚,身必战动,腹吐急疼者,是欲成内溃也,急以和解汤、升麻汤(初热)逐散寒邪,开泄腠理,纵毒而出,庶无此证,若证已成,而治之亦无及矣。 牛黄散 治疮疹阳毒入胃,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 牛黄(一分) 郁金(一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以浆水半盏,煎至三分,和滓温服。量儿大小以此增减,日二服。 和解汤 三日前后用。 升麻 芍药 葛根 人参 川芎 甘草 防风 羌活(各四分)上,用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温服。 〔丹〕吴店子出痘疮腹痛。 丁香(二枚) 官桂 芍药(各一钱) 白术 当归(各五分)上,作一帖服。 如身不甚热,或时发寒,或呕吐,六脉虚细,四肢逆冷而腹痛者,陈氏木香散主之(痘泻利)。腹痛面青,而手足冷者,脾胃虚寒证也,宜益黄、理中辈主之。理中汤加白芍药、桂。 上三条,以温药治寒痛例。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宜之。 〔娄〕尝治痘始出腹痛,或身痛,脉洪数者,解表凉药加芍药、甘草渐安。 按∶解表凉药,即升麻汤、连翘升麻汤、双解散之类,加者倍而用之也。 上一条,以凉药治热痛例。作渴饮冷,手足并热者,宜之。 如疮已出,至收靥时原无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饮食也,消息审问,曾因饮冷水者,五苓散主之,或用黄 建中汤加白术、干姜、人参。曾伤食者,问伤何食,丁香脾积丸主之,用原物汤送下。〔张〕伤食腹痛,不可用巴豆、大黄辈,只宜平胃助气之剂,如平胃散、小异功散、橘皮汤(吐逆)皆可。〔薛〕嗳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消之(伤食)。 若靥后伤食,食蒸发搐而呕吐腹痛者,治法见惊搐条。靥后热多,大便实,粪黑,腹痛者,蓄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如发热时心腹绞痛,烦闷叫呼,或疮陷伏,胀满疼痛,喘促者,此毒恶之气,攻刺肠胃,燔灼脏腑,必不可治。
〔柯〕连用三自字。见胃实而无变证者。当任其自然。而不可妄治。更当探苦欲之情。于欲大便时。因其势而利导之。不欲便者。宜静以俟之矣。 案方氏云。虽上或下。当有大便二字。可谓拘矣。 汪氏云。或问。小便自利大便硬。何以不用麻仁丸。余答云。麻仁丸。治胃热尿结于回肠以内。兹者。 胃无热证。屎已近肛门之上。直肠之中。故云因其势而导之也。 蜜煎方(成本。作蜜煎导。)食蜜(七合○成本。玉函。千金翼。无食字。)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 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成本。玉函。于铜器内。 作纳铜器中。当须。作之稍。如。作似。无疑以下九字。和少许法醋。作和醋少许。谷道内。作谷道中。无宿以下六字。正脉。搅。作扰。玉函。欲可丸。作俟可丸。成本。大猪胆上。无又字。方本。挺下。有子字。王本。并手。作以手。抱字。作捺住二字。)〔汪〕内台方。用蜜五合。煎凝时。加皂角末五钱。蘸捻作挺。以猪胆汁或油。润谷道纳之。猪胆汁方。 不用醋。以小竹管。插入胆口留一头。用油润。纳入谷道中。以手将胆捻之。其汁自入内。此法。用之甚便。 土瓜根方缺。肘后方。治大便不通。土瓜根。采根捣汁。筒吹入肛门内。取通。此与上猪胆方同义。内台方。 用土瓜根。削如挺。纳入谷道中。误矣。盖蜜挺。入谷道。能烊化而润大便。土瓜根。不能烊化。如削挺用之。 恐失仲景制方之义。 志聪本。蜜煎后。有或用土瓜根捣汁。竹管灌入谷道十三字。盖据肘后补添者。钱本。蜜煎。及猪胆汁法。与原文异。今录下。蜜煎导法。白蜜七合。一味。入铜铫中。微火煎老。试其冷则硬。勿令焦。入猪牙皂角末少许。热时手捻作挺。令头锐根凹。长寸半者三枚。待冷硬。蘸油少许。纳谷道中。其次以锐头顶凹。而入三枚尽。以布着手指抵定。若即欲大便。勿轻去。俟先入者已化大便急甚。有旁流者出。方去手。随大便出。猪胆导法。极大猪胆一枚。用芦管长三寸余通之。磨光一头。 以便插入谷道。用尖锋刀。刺开胆口。以管插入胆中。用线扎定管口。抹油。捻入谷道。插尽芦管。外以布衬手。用力捻之。则胆汁尽入。方去之。少顷大便即出。 伤寒准绳曰。凡多汗伤津。或屡汗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元气素虚人。便欲下而不能出者。并宜导法。但须分津液枯者。用蜜导。邪热盛者。用胆导。湿热痰饮固结。姜汁麻油。浸栝蒌根导。惟下旁流水者。导之无益。非诸承气汤攻之不效。以实结在内。而不在下也。至于阴结便闭者。宜于蜜煎中。加姜汁生附子末。或削陈酱姜导之。凡此皆善于推展仲景之法者也。 外台秘要。崔氏。胃中有燥粪。令人错语。正热盛。令人错语。宜服承气汤。亦应外用生姜兑。(读作锐。 下同。)使必去燥粪。姜兑法。削生姜。如小指长二寸。盐涂之。纳下部中立通。 三因方。蜜兑法。蜜三合。盐少许。煎如饧。出冷水中。捏如指大。长三寸许。纳下部。立通。 得效方。蜜兑法。蜜三合。入猪胆汁两枚在内。煎如饴。以井水出冷。候凝捻如指大。长三寸许。纳下部。 立通。活人书。单用蜜。一法。入皂角末。在人斟酌用。一法。入薄荷末。代皂角用。尤好。又或偶无蜜。只嚼薄荷。以津液调。作挺用之。亦妙。 丹溪心法。凡诸 。服药不通。或兼他证。又或老弱虚极。不可用药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许。作兑以导之。冷 。生姜兑亦可。丹溪纂要。蜜导方。以纸捻为骨。便。 医学入门。白蜜半盏。于铜杓内。微火熬。令滴水不散。入皂角末二钱搅匀。捻成小枣大。长寸。两头锐。 蘸香油。推入谷道中。大便即急而去。如不通。再易一条。外以布掩肛门。须忍住蜜。待粪至。方放开布。 吴仪洛方论。海藏法。用蜜煎盐相合。或草乌头末相合。亦可。盖盐。能软坚润燥。草乌。能化寒消结。 可随证阴阳所宜而用之。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玉函。千金翼。脉上。有其字。多下。有而字。)〔汪〕此条言阳明病。非胃家实之证。乃太阳病。初传阳明。经中有风邪也。脉迟者。太阳中风缓脉之所变。传至阳明。邪将入里。故脉变迟。汗出多者。阳明热而肌腠疏也。微恶寒者。太阳在表之风邪。未尽解也。 治宜桂枝汤。以解肌发汗。以其病从太阳经来。故仍从太阳经例治之。 金鉴曰。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必是传写之遗。○案揭以阳明病三字。其发热。可不须言而知也。金鉴之说。却非是也。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而字。玉函。千金翼。作其人必三字。无者字。)〔鉴〕是太阳之邪。未悉入阳明。犹在表也。当仍从太阳伤寒治之。发汗则愈。〔钱〕此条脉证治法。皆寒伤营也。若无阳明病三字。不几列之太阳篇中。而仲景何故以阳明病冠之邪。盖以太阳篇曰。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其次条又曰。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条虽亦无汗而喘。然无恶风恶寒之证。即阳明所谓不恶寒。反恶热之意。是以谓之阳明病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汗出上。玉函。有而字。无汗出者之者字。成本同。身无汗之汗。 千金翼。外台。作有。剂。玉函。千金翼。作齐。玉函。成本。千金翼。无蒿字。程本。剂。作跻。金鉴同。 方本。引。作饮。喻程诸本。并同。)〔成〕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者。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热甚于胃。津液内竭也。 胃为土而色黄。胃为热蒸。则色夺于外。必发黄也。与茵陈汤。逐热退黄。〔程〕无汗而小便利者属寒。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属湿热。两邪交郁。不能宣泄。故 而发黄。解热除郁。何黄之不散也。〔柯〕身无汗。小便不利。不得用白虎。瘀热发黄。内无津液。不得用五苓。故制茵陈汤。以佐栀子承气之所不及也。 汪昂云。热外越而表不郁。湿下渗而里不停。今小便既不利。身又无汗。故郁而为黄。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去皮) 栀子(十四枚擘○千金。作四十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一斗二升。金匮。及玉函。成本。作一斗。六升下。肘后。千金。 外台。有去滓二字。分下。金匮。及玉函。成本。有温字。汁。千金。并翼。作沫。一宿二字。千金作当一字。 千金翼。无腹减二字。)〔钱〕茵陈。性虽微寒。而能治湿热黄胆。及伤寒滞热。 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栀子苦寒。泻三焦火。除胃热时疾黄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烦懊 。郁热结气。更入血分。大黄苦寒下泄。逐邪热通肠胃。三者皆能蠲湿热。去郁滞。故为阳明发黄之首剂云。 金匮要略。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千金方注。范汪疗谷疸。短剧方。用石膏一斤。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 宜抵当汤下之。(喜忘。外台。作善忘。成本。黑下。无者字。玉函。下。作主。)〔钱〕喜忘者。语言动静。随过随忘也。言所以喜忘者。以平日本有积久之瘀血在里故也。前太阳证中。因郁热之表邪不解。故随经之瘀热。内结膀胱。所以有如狂发狂之证。此无瘀热。故但喜忘耳。素问调经论云。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者。是也。〔锡〕喜忘。犹善忘也。〔程〕血蓄于下。则心窍易塞。而识智昏。故应酬问答。必失常也。病属阳明。故屎硬。血与粪并。故易而黑。 伤寒准绳曰。案邪热燥结。色未尝不黑。但瘀血则溏。而黑粘如漆。燥结则硬。而黑晦如煤。此为明辨也。 又海藏云。初便褐色者重。再硬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为尤重。色变者。以其火燥也。如羊血在日色中。 须臾变褐色。久则渐变而为黑色。即此意也。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气汤。(玉函。脉经。千金翼。腹上。有其人二字。初头硬后必溏。作头坚后溏。)〔成〕下后心中懊 。而烦者。虚烦也。当与栀子豉汤。若胃中有燥屎者。非虚烦也。可与大承气汤下之。 其腹微满。 初硬后溏。是无燥屎。此热不在胃。而在上也。故不可攻。〔鉴〕阳明病。下之后。心中懊 而烦者。若腹大满。不大便。小便数。知胃中未尽之燥屎复硬也。乃可攻之。〔程〕末句。乃申可攻句。以决治法。〔柯〕腹微满。犹是栀子浓朴汤证。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朱蜜法 先以黄连煎汤拭儿口。吐去恶汁。再以朱砂一分研细。蜂蜜少许。抹儿口吮之。镇心定魄。安神解毒。 牛黄法 以牛黄二分。朱砂半分。竹叶七片。煎汤调灌。益肝胆。除烦热。祛惊邪。辟恶气。除小儿痫病。 茯苓丸 赤茯苓 黄连(胎冷者易芍药) 枳壳(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