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顿仆失踞,胎动不下,伤损,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见,及胎奔上抢心,短气方。 艾叶(三两) 阿胶 川芎 白芍 甘草 当归(各二两) 干地黄(四两)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好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更上火令消尽,分三服,日三,不瘥更作。 治妊娠猝下血方∶葵子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瘥止。 又方 生地黄切一升,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落身后血。 又方 葵根茎烧作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主风所为卒起,眩冒不知人,四肢不知痛处,不能行步,或身体偏枯不遂,口吐涎沫出,手足拘急方∶防风 蜀椒(去目闭口者,汗) 麦门冬(各一两,去心) 天雄(炮,去皮) 附子(炮,去皮) 人参 当归(各五分) 五味子 干姜 乌头(炮,去皮) 细辛 白术(各三两)柴胡山茱上一十八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八风十二痹散 主五劳七伤,风入五脏手脚身体沉重,或如邪气,时闷汗出,又蜚尸遁注相染易。或少气腹满,或皮肤筋痛,项骨相牵引无常处,或咽中有气吞之不入,吐之不出,皆细辛 巴戟 黄 石(烧) 浓朴(炙) 白蔹 桂心 黄芩 牡荆 山茱萸 白术女萎 菊花 人参 天雄(炮,去皮) 防风 萆 石斛 蜀椒(各一两,汗,去目闭口者) 芎龙胆 芍药 苁蓉(各半两) 紫菀 附子(炮,去皮) 薯蓣 五味子(各一两) 桔梗远志(各二两半,去心)上三十四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稍增至二匕,主万病。 又八风十二痹散 主风痹呕逆,不能饮食者心痹也;咳满腹痛,气逆唾涕白者,脾痹也;津液唾血腥臭者肝痹也;阴痿下湿者,痿痹也;腹中雷鸣,食不消,食即气满,小便数起,胃痹也;两膝寒不能行者,湿痹也;手不能举,肿痛而逆,骨痹也;烦满短气,涕唾青黑,肾痹出,并悉主之方∶远志(去心) 黄 黄芩 白蔹 附子(炮,去皮) 龙胆 薯蓣 浓朴(炙) 蜀椒(各半两,去目,及闭口者,汗) 牡荆子 天雄(炮,去皮) 细辛 菊花 狗脊 山茱萸 防风芎桂心(各三分) 五味子 巴戟天(各一两) 茯苓 芍药 秦艽 乌头(炮,去皮) 芜荑上二十七味,捣筛为散,食后饮服方寸匕,日三,宁从少起,稍渐增之。
《病源论》云∶胎动不安者,多因劳役,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轻者转动不安,重者便致伤胎。 《医门方》云∶凡候胎动法∶母唇口青者,儿死母活;唇口中青沫出者,子母俱死;口赤舌青沫出者,母死儿活。 又云∶夫胎动不安方∶煮好银,取汁煮葱羹,服之佳。(今按∶《博济安众方》∶胎动欲堕,腹痛不可忍方∶苎根去皮,切一升,银五两,上以清酒一升,水一升,煎取一升,温分四服即止。)又云∶疗妊娠腹内冷,致胎动不安方∶干姜(三两) 芎 (四两) 艾(二两)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 又方∶葱白(切,一升) 当归(四两) 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二服,大效。 又云∶疗妊娠忽被惊愕,胎向下不安,少腹痛连腰。并下血方∶当归 芎 (各八分) 阿胶(炙) 人参(各六分) 大枣(十二枚) 艾叶(八分)茯苓(十分)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之相去八九里。 《短剧方》云∶治妊身腹中冷,胎不安方∶甘草 当归(各二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母有劳热动胎,胎不安,去血。手足烦方∶生甘竹皮(二升) 当归(二两) 芎 (一两) 黄芩(半两)凡四物,以水一斗,煮竹皮取六升汁,去滓。纳煎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云∶妊身猝胎动不安,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方∶葱白一把,以水煮令葱熟,饮其汁。(今按《本草》云∶某草一把者二两为正。)又方∶生鱼二斤秫米一斤,调作 ,顿食之。 《集验方》云∶治妊身胎动,昼夜叫呼。口禁唇寒及下利不息方∶已冶艾叶一 ,以好酒五升,煮取四升,去滓,更煎取一升,一服。口闭者,开口灌之,药下即安。(今检∶《僧深方》云∶艾及叶物一 者,以二升,为正。)又云∶治妊身二三月至八九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见方∶艾叶(三两) 阿胶(三两,炙) 芎 (三两) 当归(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泽(滓),纳胶,更上火,胶消分三服。 《产经》云∶治妊身七八月,腰腹痛,胎不安,汗出逆冷,饮食不下,气上烦满。四肢痹强当归汤方∶当归(三两) 夕药(二两) 干地黄(三两) 生艾(一把) 甘草(一两) 胶(四两,炙) 生姜(一两) 橘皮(二分)上八物,切,以水一升(斗),煮得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分四服之。 又云∶妊身临生月胎动不得生方∶桑上寄生(五分) 甘草(二两) 桂心(五分) 茯苓(五分)上四物,以水七升,煮得二升,分三服。 《录验方》治胎不安生鲤鱼汤方∶生鲤鱼(一头,重五斤) 干姜(二两) 吴茱萸(一两)凡三物,切,以水一升(斗),儿煮鲤鱼五沸,出鱼,纳药,煎取三升,服一升,日三。
治小儿奶癖食癖,每至午后时作寒热,微有咳嗽,胁肋癖硬。 轻粉(二钱) 元精石(一分) 粉霜(一钱) 砂(一钱) 白面(三两)上五味同细研,滴水和为饼子,以文武火烧熟为度,再研,滴水和丸如黄米大,每服七丸,浆水下,三岁以下服五丸。
诸病有标本,而药有重轻。重者主病以为君,轻者为臣而佐助,立方之法仿此才灵。又如本草各条,亦以君臣例载,而以养命之药为君,养性之药为臣,治病之药为使。投于剂中,则以力大主病之药为君,佐君之药为臣,应臣之药为使。重轻互举,一时之权宜,根据制合方,古今之定诀。然规矩方圆,已见于书典,随机应变,总贵乎得中。
气味咸,微温,无毒。主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 (乌贼鱼生海中,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于口旁,无鳞有须,皮黑肉白。其背上只生一骨,浓三四分,两头小,中央阔,色洁白,质轻脆,如通草,重重有纹,以指甲可刮为末。腹中血及胆正黑如墨汁,可以书字,但逾年则迹灭,唯存空纸尔。其骨《素问》名写骨,今名海螵蛸。)乌贼骨禀金水之精,金能平木,故治血闭肿痛,寒热症瘕。水能益髓,故治赤白漏下,女子无子。《素问》∶治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病名血枯,治以四乌 骨,一茹 为末,丸以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以鲍鱼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