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竹木刺、狐尿刺、并刺中风水附)《千金》治恶刺方上苦瓠开口,内小儿尿,煮两三沸,浸病上。 《千金》又方上莨菪根火煮浸之,冷复易,神效。 《千金》又方上浓煮大豆汁渍,取瘥。 《千金》又方上以李叶、枣叶捣,绞取汁,点之即效。 《千金》治恶刺并狐尿刺方上以乌父驴尿渍之,又白马尿温渍之。 《千金》因疮而肿痛剧者数日死。或中风寒,或中水,或中狐尿刺治之方。 上烧黍穣若牛马屎,若生桑条,取得多烟之物烧熏,汁出愈。 《千金》又方上以热蜡内疮中,新疮亦瘥。 《千金》又方上以蒲公英摘取根茎白汁涂之,惟多涂为佳,瘥止。余以正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左手中指背触着庭下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硕,色如熟小豆色。尝闻长者之论有此治方,试复为之,手下则愈,痛亦即除,疮亦即瘥,不过十日,寻得平复,此大神效,故疏之。蜀人名耳瘢菜,关中名苟乳(奴切)。又《千金翼》云∶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着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干久则有毒,人手触之,不王相之间则成其疾,名日狐尿刺。日夜碜痛,不识眠睡,百方治之不瘥。渠取蒲公英茎叶,根中断之,取白汁涂之,令浓一分即瘥,神验。 《千金》治刺伤中风水方上刮箭羽下屑,调涂之。 《千金》又方上烧鱼目灰敷之。 《千金》又方上服黑牛热尿,一服二升,三服即止。 《千金》又方上煮韭熟拓之。 《千金》又方上以蜡一两,热炙熨薄裹上,令水出愈。 《千金》凡八月、九月中刺手足犯恶露肿杀人不可轻也,治之方。 上用生桑枝三枚,内 灰中推引之,令极热斫断,正以头柱疮口上,热尽即易之,尽三枚则疮自烂,仍取薤白捣,绵裹着热灰中使极热,去绵取薤白薄疮上,以布帛急裹之。若有肿者便作之,用薤白第一佳。 《千金》治竹木刺在皮不出方。 上以羊屎燥者烧作灰,和猪脂,涂刺上,若不出,重涂,乃言不觉刺出时。一云用干羊屎末。 《千金》治久刺不出方。 上服王不留行即出,兼取根末贴之。 《千金》治刺人肉中不出方。 上煮山瞿麦汁饮之,日三,瘥止。 《千金》又方上用牛膝根、茎生者,并捣以敷之即出。疮虽已合犹出也。 《千金》又方上温小便渍之。 《千金》又方上嚼豉涂之。 《千金》又方上嚼白梅以涂之。(《肘后方》用乌梅。)《千金》又方上以白茅根烧末,以膏和涂之。亦治疮因风致肿。 《千金》又方上烧鹿角末,以水和涂之立出,久者不过一夕。 《千金》治竹木刺不出方。 上以蔷薇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十日刺出。 《千金》又方上烧凿柄灰,酒服二寸匕。 《千金》又方上以酸枣核烧末服之。 《千金》又方上以头垢涂之即出。 《千金》治卒刺手足中水毒方。 上捣韭及蓝青置上,以火炙热彻即愈。 《千金翼》治因风水肿方。 上卒刺涉水成肿,取韭并盐捣置上,以火炙药上,热彻即愈。 《千金翼》恶刺方。 上以五月蔓菁子捣末和乌牛乳封之;无,即凡牛乳亦得。 《千金翼》又方上取野狐屎烧灰,腊月猪膏和,封孔上。 《千金翼》又方上取桑灰汁热渍,冷即易。 《千金翼》又方上以针砂和胶清,涂之。 《千金翼》又方上取故鞋网如枣大,妇人中衣有血者如手掌大,倒钩棘针二七枚,三味合烧作灰,以腊月猪膏和,涂之,虫出。 《千金翼》又方上蔓菁子五升,微熬末研,童儿尿一升合,内疮口中,周回浓二寸,以 火烧一升,投内疮于中,渍之即愈。 《千金翼》又方上煮槐白皮,取汤渍之。 《千金翼》又方上以苦瓠煮作汤渍之。 《千金翼》又方上取五月五日蛇皮烧灰,腊月猪膏和,敷之。 《千金翼》又方上取故鞍鞯旃烧灰,腊月猪膏和,封之虫出。 《千金翼》又方上取樗根白皮,切一升,泔渍煮三沸,内孔中,亦可渍之。 《千金翼》肉刺方。 上割头令血出,内铅丹如米许,曝之。 《千金翼》又方上以刀割,却以好墨涂便瘥。 《简要济众》主小儿误为诸骨及鱼骨刺入肉不出方。 上以水煮白梅肉烂,研后调象牙末,浓敷骨刺处自软。 《胜金方》治小儿、大人一切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 上于腊月中,取鳜鱼胆悬北檐下令干,每有鱼鲠便取一皂子许,以酒煎化,温温呷,若得逆便吐,骨即随顽涎出。若未吐,更吃温酒,但以吐为妙,酒即随性量力也。若更未出,煎一块子,无不出者。此药应是鲠在脏腑中,日久痛黄瘦甚者,服之皆出。若卒求鳜鱼不得,鲤鱼、鲩鱼、鲫鱼俱可。腊月收之甚佳。 陈藏器敷狐刺疮方。 上以蓼叶捣,敷之。 陈藏器又方上以胡瓜根捣敷之。(胡瓜即黄瓜也。)张锐《鹦鸡方》治鱼骨鲠。 上取饴糖如鸡子黄大,含化。 张锐《鸡峰》又方上用象牙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水调下。 《聚宝方》治恶刺入肉不出。 上以肉桂去皮为末,熔黄蜡为丸,看疮大小,任磨,内三、五重湿纸盖,以火 ,候药丸熔入肉,其刺出。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调,新水送下。
人禀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即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故痰者,乃血气津液不清,熏蒸结聚而成。一有此生,便有此气血津浓,有此气血津液,便有此痰火,乃清浊邪正之气,变化必然之理,但不可使清浊混淆,邪害正气耳。《经》曰∶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又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甚则饮发。《内经》论痰皆因湿土为害。《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至仲景始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然脾为生痰之源。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鬲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虽然人但知痰之标在于脾,而不知痰之本更在肾。 盖痰者,水也。有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动,火结为痰,是有火之痰,痰稠而浊。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析而言之,痰有五,饮亦有五,而治法因之以变,在脾经者名曰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在肺经者名曰燥痰,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出。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燥怒,其痰青而多泡。在心经者,名曰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在肾经者,名曰寒痰,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若其人索盛今瘦,水走肠间辘辘有声,心下冷极,名曰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名曰悬饮,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名曰溢饮。 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名曰支饮,膈满呕吐,喘 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者,名曰伏饮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枯,此气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嗟乎!五痰五饮,证各不同,稍或不详,妄投药剂,非徒无益,而反害之。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润,故二术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二者易治,鲜不危困,每见世俗恶半夏之燥,一见有痰,便以贝母代之。若是脾痰则胃气易伤,饮食愈减矣。即使肺痰,亦毋过于凉润,以伤中州,稍用脾药,以生肺金,方为善治,盖即肺中之浊痰,亦以脾中之湿为母,故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天下无逆流之水,由乎风也。人身无倒上之痰,由乎气也。故善痰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更不治痰而补脾,脾得健运,而痰自化矣。 痰在人身,非血非气,生于脾土,谓之津液,周流运用,血气由之,如道路然,而不可无者,但湿盛过多,加以外感,固滞于中,或煽以相火上攻心臆,斯为患耳。凡有怪症、莫不由兹,故丹溪有十病九痰之论,但治其痰之所因,使津液各归其经,而非痰矣。故曰痰者,津液之病名也。苟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气血浊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则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冷痰、痰饮、痰涎之比也,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茯苓、苍术、枳壳、南星等药所能治也。惟在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消化之,缓以图治,庶可取效,故曰热痰者,痰困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症,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气能发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为病之多也。若夫寒痰、湿痰、热痰则易治。至于风痰、燥痰、老痰则难治也。胶结多年,如树之有萝,屋之有尘,石之有苔,托附相安,驱导涌涤,徒伤他脏,此则闭拒不纳耳。分而治焉,寒则温之,湿则燥之,热则清之,风则散之,燥则润之,老则软之,总而治焉,用人参、甘草以补脾;半夏、白术以燥湿;陈皮、青皮以降气;茯苓、泽泻以渗水,是举其纲也。如寒痰加以附子、姜桂;湿痰加以苍术、浓朴;食积痰加以曲 、山楂;热痰加以芩、连、栀子;风痰加以南星、皂角;燥痰加以栝蒌、杏仁;郁痰加以枳壳、香附;老痰加以海石、芒硝,是张其目也。虽然,痰症又有挟虚者,不可不加以补药而运之,则愈虚,而津液愈凝,即药力而无正气以助之。则独力难行矣。故挟气虚者,加以四君,血虚加以四物,脾虚治以六君,肾虚治以八味、六味,分其表里上下,审其寒热虚实,未有不中病情者。若徒以燥湿消痰为事,血液潜耗,胃脘干枯,药助病邪,展转深涸,以无伤性命之轻症,受成隔噎不可救之沉 矣。 津液受病化为痰饮,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流注经络四肢,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咳,恶心呕吐,痞膈壅塞,关格异病,泄泻眩晕,嘈杂怔忡,惊悸颠狂,寒热痈肿,或胸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洋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然更有新久轻重之殊,新而轻者,形色清白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咳之难出渐成恶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然痰生于脾胃,故治宜实脾燥湿,但随气而升,故尤宜顺气,气升属火,故顺气在于降火,热痰清之,湿痰焕之,风痰散之,郁痰开之,硬痰软之,食积痰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更宜固中气以运之。若徒加攻削则胃气愈虚,而痰愈多。况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虚人不宜尽去其痰,攻之太甚则病转剧而致危殆。 丹溪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然痰在皮里膜外,则遍体游行,肿而色白,滞而不痛,宜导达疏利。痰因火走则体多小块,色红痛甚,流走无定,宜解毒清火为主。痰胶固稠浊,及脉浮者,俱用吐法。眼胞及眼下如烟煤者痰也。气虚不能摄涎,其痰不甚稠粘者,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中焦有痰则饮食虽少,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便虚,故病有痰者,必淹延久而不思食,胃亦不虚,若攻之尽则虚矣。内伤中气虚者,必用参术,佐以姜汁以传送阵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风痰多见奇症,温痰多见倦怠软弱,热痰挟风外症为多,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便有发散之义,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竹沥滑痰,菲姜汁不能行经络,五倍子能治老痰。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也。如防风、山栀、川芎、桔梗、牙茶、生姜、齑汁之类,或用瓜蒂散,苍术治痰成窠囊,一边行者极妙,痰挟瘀血则遂成窠囊。眩运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子、苓连之类。噫气吞酸,此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为使,热多加青黛。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通。白芥子亦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咽喉中,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润软坚之味,如栝蒌、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朴硝姜汁蜜和丸噙服之。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散,不可入煎药。小胃丹治膈上痰热,能损胃气。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热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与荆、沥用,功治稍重,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稳当。韭汁治血滞不行,中焦有饮,自然汁饮二三盏,必胸中烦燥不宁而后愈。 节斋论痰,而首揭痰之本于肾,可为发前人所未发,惜乎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之方,皆治标之药,而其中寒凉之品甚多,多致损胃,惟仲景先生云∶虚气有痰,用肾气丸补而逐之。吴茭出又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此二公者,真开后学之蒙 ,济无穷之夭在,盖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逆流泛滥而为痰,是无火者也。故用八味丸以补肾火。(张)常用加牛膝、五味子更效。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尤火之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者也。故用六味丸以补水配火,(张)常用加牛膝、麦冬、五味子更妙,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也。故善于治肾虚者,先以六味八味壮水之主,益火之原,复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于脾虚者,既投以补中,理中实脾,复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使子母互相济养,而治痰之道尽矣。 庞安常有言,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而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如门冬、地黄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则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危殆,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八味丸主之。然蒙筌谓地黄泥膈生痰,为痰门禁药,以姜汁炒之。嗟乎!若以姜汁炒之,则变为辛燥,地黄无用矣。盖地黄正取其濡润,能入肾经。若杂于脾胃药中,则土恶湿,安得不泥膈生痰?八味六味丸中诸品,皆少阴经的药,群队相引,直入下焦,名曰水泛为痰之圣药,空腹服之,压以美膳,不留胃中,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 (张)按∶脏腑津液受病为痰,随气升降,理之常也。若在皮里膜外,及四肢关节曲折之地,而脏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此即本处津液,遇冷遇热,即凝结成痰而为病,断非别部之津液受病成痰,舍其本位而移于他部者,况气本无形,故能无微不达,而液随气运,亦可籍气周流。若至津液受病成痰,则变为有形而凝滞,焉能随气流通于至微至密之所耶? 六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并见痨瘵门。
(附论)夫中气者。虽不见于方书。然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不常。气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 合香者。 当推之证气则当治气分不利身挟气方桂附汤 (出鲍氏方)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桂心 甘草(炙) 麻黄(去节焙干称) 细辛(去苗各二两) 附子(四枚炮去皮脐)上为散。 枳术汤 (出鲍氏方)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一两半) 白术(三两) 上锉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腹中独香汤 (出危氏方) 治中气闭目不语。四肢不收。精神昏困。 用南木香。不以多少为末。冬瓜子煎汤下。 术附汤 (出危氏方) 治中寒中气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紧急。痰涎壅盛。 如中风状者。 白术(四两去芦) 甘草(炙二两) 绵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一两半) 上锉散。 每服三钱。水未退者回阳汤 (出澹寮方) 治中寒脉弱。大段虚怯等证。 川乌(去皮脐) 附子(生去皮脐各半两) 干姜(炮二钱) 青皮(去瓤一两) 益智仁(去壳二苏合香丸 治中气。如遇此证。急化四五粒灌之便醒。然后随宜调理。 (方见尸疰门尸注 类)治中气已死。 用理中丸二丸。浓煎橘皮汤送下。若或口噤便捏了病患鼻。斡开牙关,令吞下药。病者即苏调气丸 (出卫生家宝方) 治中气如中风状。中气而以风药治之。十无一愈。 中风而以气药治槟榔 木香 川芎 羌活 肉桂(去皮) 麻仁(各半两) 枳壳(一两去瓤麸炒) 沉香(一分)每服三十丸。 治中贼风口偏不语者。 (出本草)取食茱萸子一升。美豉三升。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瘥。
圣《经》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垂训简易,万世师法也。稽诸所以修者,则曰正心诚意,又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此修于无病时也。《易》曰∶惩忿窒欲,又曰∶慎言语、节饮食。此修于未病前也。若病临于身,只以医药为修矣,《灵枢》、《素问》,历历可考。然亦有治病去其八九之论也,推及其至浅则可治,深则不治。病至于不治,则束手待尽者有之,欲罢不能者亦有之,岂非人生恨事乎?设有良医既能治病,且能去病之根,使受病者目见为快,即死已无憾矣。况翻然可不死乎?况从此可长生乎?何幸如之!何乐如之!不死若何?去其病也;长生若何?去病根也;去根若何?去其积也;去积若何?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曰“揉”。其揉若何?请假贤传引《诗》之语为则,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若是易知易能,人人得为,何待于言?正恐其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故缕述经验,信而有证,为修身者忠告而善道之。《素问》有云∶无形无患。是有形者皆有患也,能不思所以然设法去之乎?《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道光丙午年六月立秋日 天休子书引
伤寒之症。与春温夏热不同。温热症头痛发热。必不恶寒而口渴。若伤寒则异是。其症由表而入里。初起时邪在太阳膀胱经。则头痛恶寒发热。脉浮。宜加味香苏散。或桂枝汤、麻黄汤、柴葛解肌汤。继传阳明胃经。则目痛鼻干。唇焦不渴。宜葛根汤。再传少阳胆经。则目眩耳聋。 胸满胁痛口苦。寒热往来。头汗。脉弦。宜小柴胡汤。此三阳传经之表症也。失治则传入三阴矣。其传入太阴脾经者。则腹满痛。下利。脉沉。宜大柴胡汤。其传入少阴肾经者。口燥咽干。痛利清水。目不明。危矣。宜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至传入厥阴肝经者。小腹满。舌卷囊缩。厥逆。用大承气汤。或有得生者。亦有不传三阴而传入太阳膀胱者。则口渴溺赤。宜五苓散。传入阳明胃腑者。则谵语狂乱。燥渴便闭。转失气。自汗。不得眠。宜白虎汤、调胃承气汤。以上为传经伤寒。因寒化火也。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者。其症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脉沉细。此寒症也。中太阴脾。理中汤。中少阴肾。四逆汤。中厥阴肝。白通加猪胆汁汤。急投勿缓。此系医中第一要症。故专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