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方 - 卷三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卷三 - 调胃承气汤方

作者:吴谦 朝代:清 阅读数:16人阅读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方名调胃承气者,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承气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缓;又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而和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阳明病,谓已传阳明,不吐、不下,心烦者,谓未经吐、下而心烦也,其为热盛实烦可知。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而烦自除也。

   【集注】成无己曰∶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其郁热。

   喻昌曰∶胃气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伤,则心烦明系胃中热炽,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阳明病,不大便,发热汗多不止者,虽无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气大蒸于内,恐致阴液暴亡于外,故以全津液为急务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喻昌曰∶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无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一法,引热势从大肠而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外耳。

   程应旄曰∶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而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沈明宗曰∶阳明里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里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津液,尽越于外,非亟夺其邪以救津液不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也。

   

上一节:麻仁丸方

下一节:大承气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