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疟 -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 时病论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病论

《时病论》- 卷之五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 湿疟

作者:雷丰 朝代:清 阅读数:9人阅读

   湿疟之证,因于久受阴湿,湿气伏于太阴,偶有所触而发。发则恶寒而不甚热,脉象缓钝而不弦,一身尽痛而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者是也。俗谓脾寒,大概指是证耳。此宜宣透膜原法,使其邪化疟除,但辛燥之剂,于阴亏热体者,须酌用之。阳虚寒体者,更可加老蔻、干姜。所有断截之法,不宜早用,用之非变膨鼓,即成疟母之 。疟证殊多,总宜分别而治。

   江诚曰∶寒疟因寒水伏于肌腠,湿疟因湿气伏于太阴,斯二疟夏秋皆有,非比暑疟、风疟,受于夏天,发于秋令也。

   

中医书籍:时病论

上一节:寒疟

下一节:温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