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伏阴辨 - 卷之一杂症 - 医碥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碥

《医碥》- 卷之一杂症 - 夏月伏阴辨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阅读数:24人阅读

   丹溪谓夏月炎暑盛行,人身内外皆热,其说甚的。乃张景岳谓,夏月伏阴,人身外热内寒,冬至伏阳,人身外寒内热。以夏至阴生,地上热而井水寒,冬至阳生,地上寒而井水温为证。其说似是而非。乃知有天时,而不知有地理者也。人身之气,与天地通,固从天时而变,亦随地势而移。既有东西南北之殊,岂无上下高深之别。

   人之身固在地上也,非在地中也。设夏时而身处井中,则不特内寒,即外亦寒矣。

   尚得如其说谓外热内寒耶?然则置身地上,不特外热,即内亦热,自可反观而见矣。

   试观浮瓜沉李,咽水饮冰,未尝畏冷,其情可见。冬月能如是乎?或曰∶夏月汗多,汗多则亡阳,阳亡则阴生于内,谓之伏阴,非欤?曰∶夏月汗多,是人皆然,岂皆亡阳乎?不过虚其津液耳。津液虚即阴虚,阴虚则阳愈炽,观小便之短而赤可知。不滋金水,而补火土,吾见其惑也。曰∶古人于暑证,多用热剂,非欤?

   曰∶此因证转虚寒乃然,不可一概混施也。问∶夏月阳气外泄,冬月阳气五内,非欤?曰∶阳外泄则汗出而内涸,故清润之品为宜;气内敛则化水而阴滋,故温热之剂可任。观夏月渴而小便短赤,冬月不渴而小便清长,则阳外泄者之内非冷,阳内藏者之中非热,不辨自明矣。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g1147@outlook.com

中医书籍:医碥

上一节:阴阳论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