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证治脉例 - 卷之十四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十四 - 水肿证治脉例

作者:陈言 朝代:宋 阅读数:13人阅读

   古方十种证候∶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疼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秘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甄别之。然此十水谓之正水,外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以义考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虽名理不逾,奈证候少异,古方备列,不可不辨。但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亦浮,按不没指,不恶风;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正水,寸口脉浮而迟,浮则热,迟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则热,数则止,止热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火;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正水。此《金匮》节文。所以用寸口趺阳二脉者,盖水气不在一经也。大抵浮脉带数,即是虚寒潜止于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凡此五伤,必不可疗也。《治法》曰∶腰以上肿,宜发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学人当知之。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g1147@outlook.com

上一节:水肿叙论

下一节:复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