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症论治 - 卷之一 - 类证治裁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 卷之一 - 热症论治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阅读数:15人阅读

   夏至前发为温症,夏至后发为热症。二症有因冬时伏寒,有因当时乍感,其冬月伤寒,至春夏变为温热者,邪有浅深,则发有迟速。(柯韵伯曰,凡病伤寒而成者,根实种于郁火,其人肾阳有余,好行淫欲,外伤于寒。虚阳陷入阴中,冬不遽发,寒日少而蓄热浅,则阳火应春气而病温,寒日多而郁热深,则阳火应夏气而病暑。沈芊绿曰∶春温有不尽由伏寒,由现感春时之邪而病亦名温者,夏热有不尽由伏寒,由现感夏时之邪而病亦名热者。皆自内达外,无表症。若有表症,必重感外邪。温病以黄芩汤为主方,因春温之发,当少阳司令也。热病以白虎汤为主方,因夏热之发,当阳明司令也。且热甚于温,必以白虎汤重为整肃,以其时方炎暑,其症不恶寒,反恶热,自汗而渴,脉洪大。故以石膏之辛寒,清胃腑蕴蓄之热,以知母之苦寒,净少阳伏邪之源,以甘草、粳米之甘平,保肺胃之气,而热可除也。若舌上苔滑者,尚有表邪,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热在里,必耗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恶热烦渴腹满,舌黄燥,或干黑者,宜下,凉膈散、承气汤。热兼暑湿者,凉膈散合天水散。小便不利者,竹叶石膏汤。其感夏令之邪,当时即发者,邪由口鼻吸入,治在手经,不当用足经方。其法与前乍感温症条同参。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g1147@outlook.com

中医书籍:类证治裁

上一节:冬温脉案

下一节:热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