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诗及赋 - 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 - 普济方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普济方

《普济方》- 卷一百二十二伤寒门 - 伤寒诗及赋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阅读数:20人阅读

   凡论伤寒者。先须有定名。阳经多体热。阴证少头疼。了了心中印。摇摇指下明。补汤须是活人证治赋云。风缓寒紧。暑虚热洪。风温湿温。或汗多或汗少。风湿中湿。有便秘与便通原夫阳虚则阴从内出而寒。阴虚则阳自外入而热。恶寒者为表。汗则必愈。结热者为里。

   下意曰脉以证别。证因脉寻。阳脉浮长弦而盛。阴脉细微缓而沉。治证据阳盛。即下胃腑。

   初中岂不以恶寒一也。有热属阳。无热属阴。结热一也。不渴为表。见渴为里。有先温乃汗之证而胸恶衣大抵无身热无头疼。则温以阴经之剂。有痰妨有胸满。则吐其膈上之忪。三阳明俱可下。

   惟阴盛多承气之凶。当下而汗。为无阳。为厥竭。为谵语。当汗而下。为痞气。为懊 。为结胸。失下则血凝气滞而热厥。失汗则热闭狂妄而蓄脓。下汗脉数久便坚。当解瘀红之毒。少阴热壮与断下。转加热闷之凶。

   当思无汗烦躁而脉浮紧者。可服青龙。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用热远热之为当。

   取。

   桂心又当知阴病阳脉。与汗后而平静者活。阳病阴脉。兼汗已而疾洪者亡。厥而烦加吐泄。

   肾土经断之曰阳明无汗。少阴反热。取表以温。少阴口燥。阳明汗多。急攻其内。下腹满。下囊证警省云。伤寒证候。顷刻传变。伤寒治法。绳尺谨严。非可以轻心视之也。其间种类不一。

   中尤当审思而明辨之。若疑似未别。体认未明。姑且试探。切不可妄投决病之剂。方药虽微。

   生死之系也。可不谨哉。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g1147@outlook.com

中医书籍: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