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 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 - 冯氏锦囊秘录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 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 - 医案

作者:冯楚瞻 朝代:清代 阅读数:10人阅读

   宝抵中堂杜老先生六公郎,年十九,夏月病笃,来请余治,按其脉有时洪弦而尺弱,有时弦细而尺紧,乍寒乍热,两耳之下甚肿而疼,足亦微肿,语言无力,饮食入口即吐,若静卧则吐势少减,如少运动,则呕哕便来。询其得病之由,因暑天偶雨冰雹,骇而出视,背上受寒,随即发散不效,次用和解复不效,继用清热之剂,内有黄芩、山栀者,服后即吐,恶心呕吐之端,从此而始,莫可御矣。余始知为药之误也。盖暑天而能感寒,则中表之气不固可知,况中堂六十一岁所生之公郎,先天禀弱之薄可知,膏梁娇养之子弟,腠里筋骨之柔脆可知,只宜温中调理,纵有感寒而自散矣。况书曰∶风则散之,寒则温之,以风伤卫而在表,寒伤荣而在里,今不用温中而用发散,则于感寒无益,从令中气益虚,寒郁火升,乘于空虚之地,乃两耳之下渐肿及颊,误为实火,济之寒凉,釜下之火既浮,中宫之阳复损,尚堪延纳饮食乎!书曰∶凡自阴经受寒,即真阴症,非从阳经传来,便宜温之,不可少缓。又曰∶内伤多,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又曰∶正气得力,自能推出寒邪。

   如此等语,皆治虚症受寒之要法,奈何未之用而及此也。以今日之病而论之,即所谓新病唤出旧邪,标病而打动本病,理当用上病疗下之法,况欲温以散寒,则无寒可散,欲温中开胃,则耳颊之肿痛为碍,欲滋阴以培本,则中脘之道路壅塞,计惟有峻补真阳,以达于下,重滋真阴,以继其中用八味加牛膝、麦冬、五味作大剂,冲入人参浓汁,以助宣壅之势,连进二剂,无如服后,少顷即吐。凡即米饮均不能受,何况异味之药饵乎!要知寒凉伤中极矣。无如病势虚极,不能久待,乃连夜以人参、炮姜、附子为末,以焦白术熬膏,略入姜汁和匀为丸,少少参汤吞服,幸一二服俱不吐出,顷而腹痛大便矣。余窃喜曰∶气能下达,吐可减矣,早晨仍以昨煎方作大剂,冲参汤饮之,幸亦不呕,如是日进二剂,人参两余一日,第二日可进薄汤米饮,三四日后可进薄粥矣,余乃令早晨以人参五钱,作生脉饮,送服八味丸,粥后食远,仍以八味去附子加牛膝、麦冬、五味者,作大剂冲参汤服之,申酉刻照前方又一剂,七八日后可能吃饭半碗矣。后以地黄归脾二汤加减,相须间服,调理半月之余,诸症渐退,精神日长,饮食倍常。

   候选杨老先生,吐血之后,大渴不止,两寸脉洪,关尺并弱,此阴血暴亡,脏腑失养,所以津液燥槁,阴火上炎,名为血渴也。余用熟地三两、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附子二钱。浓煎二碗代茶饮之。如此一日三剂。始能渴止,而寸脉和平,渐思饮食而愈。若以胃火为患,妄用石膏、栀子、芩连,反激阴火上炎,耗竭津液,益增烦躁喘渴之患矣,故喻嘉言曰∶夫人之得以长享者,惟赖后天水谷之气,生此津液,津液结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g1147@outlook.com

中医书籍:冯氏锦囊秘录

上一节:医案

下一节: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