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一子脉义 -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 景岳全书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 通一子脉义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 阅读数:34人阅读

   上下来去至止,此六字者,深得诊家之要,乃滑伯仁所创言者。第滑氏之说,未尽其蕴,此中犹有精义,余并续而悉之。盖此六字之中,具有三候之法。如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上下之义,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脏象焉,有补泻焉;上下昭然,则证治条分而经济自见,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及延医之后,即当详察来去,来去之义,或指下之和气未来,形证之乖气未去,此进退可别矣。或何者为邪气渐去,何者为生气渐来,此消长有征矣。来去若明,则吉凶可辨,而权衡在我此中候之不可不察也。再统国中之全局,犹当详见至止。至止之义,即凡一举一动,当料其势所必至,一闻一见,当思其何所底止,知始知终,庶乎近神矣,此未候之不可不察也。凡此六字之义,其真诊家之纲领乎。故余续之如此,并附滑氏原论于后。滑氏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g1147@outlook.com

中医书籍:景岳全书

上一节:通一子脉义

下一节:通一子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