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金匮方解篇 - 内伤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钱 ,炙草三钱, 生姜三钱 ,红枣六钱, 蜀漆二钱,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治伤寒误用火逼,惊狂起卧不安者。 火逼之苦,能将人身阳气引而外出。阳气失根,故惊狂而起卧不安。龙骨牡蛎收摄阳气,桂枝炙草生姜红枣,解伤寒之表邪。蜀漆荡胸中之浊逆也。芍药性寒,极败阳气,故去之。
半夏麻黄丸。
半夏四钱, 麻黄二钱 。
治心下悸者。 此土湿胃逆,痰阻上焦,心包相火不能下降之病。心包厥阴之气不将,则跳动作悸。半夏麻黄,泄降湿逆。心包之气得降,则病愈也。其脉必重按不虚,如重按脉虚,有须兼用参草以补中气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一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 心属火,主下降。心气不足,降气不足也。三黄泻火故愈。其脉必重按不虚也。
柏叶汤 。
柏叶三钱, 艾叶一钱 ,干姜一钱 ,马尿一杯。
治吐血不止者。 此中气虚寒,肺金失敛之病。柏叶温中寒,艾叶温降肺胃,马尿助金气之降敛也。此病之脉必重按虚微也。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治吐血热证。柏叶汤,治吐血寒证。热性向上,故上热则血不下降而吐出。寒性向下,不应吐血。寒则中土气虚,旋转无力,四维不能升降。上不降则吐血。故用干姜以温中寒。中气旋转,降气复原,则血下行也。凡上逆之病,服热药而愈者,皆中寒不运之故。且有下陷热证,亦因中寒者。所以经方有干姜炙草黄连黄芩并用之法。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钱 ,当归二钱, 赤小豆即红饭豆。
治先血后便者。 木气虚则疏泄盛,故未便而血先下。湿阻木气之病也。当归大补木气,赤小豆泄湿调木也。
黄土汤。
灶心土八钱, 炙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阿胶四钱, 地黄三钱, 黄芩三钱, 附子三钱。
治先便后血者。 此土湿木燥水寒之病也。灶中黄土白术,补土除湿。阿胶地黄黄芩,清润木燥以止疏泄。附子温水寒以培木气上升之根,故病愈也。凡木气疏泄之病,多兼土湿水寒而本气燥热。因湿郁则木气被遏而风动,风动伤津,故生燥热。水寒之脉,必重按虚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