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水气黄疸 - 金匮方解篇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金匮方解篇 - 内伤水气黄疸

作者:彭子益 朝代:清末民初 阅读数:29人阅读

   麻黄甘草汤。

   麻黄四钱, 炙甘草二钱 。

   统治水病。 麻黄通腠理以散水。甘草保中气也。

   越婢汤 。

   麻黄六钱, 生石膏八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六钱。

   治风水。恶风身肿,脉浮不渴,自汗,身无大热者。 汗出当风,闭其汗孔,水停皮肤,则成风水。病因于风,故恶风,内热故汗出。热盛于内。故外无大热。水在皮肤之表,故脉浮。热在水中,故身肿不渴,石膏清内热,麻黄炙草生姜大枣发汗乃内热蒸出之汗。此方之用麻黄,乃用以发散水气。用石膏乃清内热以止汗也。

   防己黄芪汤 。

   防己三钱, 黄芪三钱, 白术三钱 ,炙草二钱。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汗出当风,汗孔复闭,湿不得出,骨节疼痛,身重恶风,是为风水。防己散湿泄水,黄芪补卫气,以开汗孔,以助防己之功。术草补中除湿也。防己散水,力量特大。与黄芪同用,水去而人不伤。白术除湿生津,为治水湿要药。津液与水湿,原是一物。故治水湿以顾津液为要。

   防己茯苓汤 。

   防己三钱 ,茯苓六钱 ,炙甘草二钱 ,黄芪三钱 ,桂枝三钱。

   治皮水。治肢肿,轰轰动者。

   水在皮肤,肢肿而动。防己黄芪发汗去水。动乃风木之郁,桂枝达木气。茯苓甘草扶土养中气也。

   越婢加术汤。

   即使越婢加白术。

   治水病,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自利而渴者。

   水病小便当不利。尿利伤津,内热作渴。越婢汤散水清热,加白术以止小便也。小便自利,乃小便太多,非小便不短也。前证脉浮,此证脉沉。浮沉皆兼实意,故皆用麻黄石膏。津液伤故脉沉,水阻腠理故脉浮。麻黄石膏皆能伤中,故皆用甘草姜枣以补中气。

   蒲灰散 (方见前)。

   治皮水而厥者。 内热故外厥,滑石清内热,蒲灰利小便也。

   麻黄附子汤 。

   麻黄三钱, 附子六钱, 炙甘草二钱。

   治水病脉沉者。 此脉沉,乃沉而无力。沉而无力,肾阳不足,附子温肾阳。麻黄散水,甘草保中也。

   杏子汤 。

   杏仁三钱, 麻黄三钱 ,生石膏六钱 ,炙甘草三钱 。

   治水病脉浮者。 此脉浮必浮而有力,肺热充实。石膏清肺热,杏仁降肺气,麻黄甘草泄水保中也。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桂枝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六钱 ,炙草二钱 ,麻黄二钱 ,附子六钱 ,细辛二钱。

   治水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

   下焦阴寒之气,逆塞上焦阳位。凝聚不动,则成此证。附子细辛降阴寒,桂枝麻黄发散荣卫,甘草姜枣调补中气也。

   枳术汤 。

   枳实三钱, 白术二钱。

   治水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 此证与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证有别。前证用附子细辛,脉当沉微,现寒之象。此证脉当濡实,现湿痞之象。白术除湿,枳实消痞也。

   黄芪芍药桂酒汤。

   黄芪五钱 ,芍药三钱 ,桂枝三钱, 苦酒六钱 ,苦酒即醋。

   治黄汗。身重,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药汗者。

   瘀热在里,水与热合,则出黄汗。此水病,名黄汗。黄芪桂枝发散荣卫以去水,芍药苦酒泄瘀热也。

   栀子大黄汤。

   栀子四钱 ,香豉八钱, 枳实二钱, 大黄二钱。

   治酒疸。心中懊恼,或热痛者。 饮酒发生湿热,则懊恼热痛。栀子香豉,荡涤懊恼,枳实大黄,攻下热痛也。

   硝矾散。

   硝石, 熬黄, 矾石 烧等分。

   治黄汗之得于女劳者。 女劳伤损肝肾,不能化水,则成黄汗。其证足下热,额上黑,腹满,日晡发热而反恶寒。木气下陷,则足下热而腹满,阳气不能上达,则额上黑,日晡阳气入于土下,增其瘀热,则发热,病属肾虚,肾阳不达于外则恶寒。虽属肾虚,此时却不能治肾,惟当治其瘀热。硝石矾石去其瘀热也。瘀热去后,乃可治肾。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加茵陈统。

   治黄汗病者。 茵陈最能去黄,故于五苓去湿之中,加之以统治黄病也。

   猪膏发煎 。

   猪膏即猪油八钱,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烧灰。

   治诸黄病者。 湿热瘀阻,尿道不通,猪油发灰利尿道以去湿热也。

   桂枝加黄芪汤。

   即桂枝汤加黄芪。

   治黄汗。腰以上汗出,腰以下无汗。腰髋痛,如有物在皮肤中,身体疼痛烦躁者。

   热瘀于水,荣卫阻滞,则腰上汗出,腰下无汗,而腰痛身重烦躁。桂枝加黄芪以通调荣卫也。此方服后,如不得微汗,再服必得微汗,荣卫乃通,黄汗乃愈。凡病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皆有胆热。此方之芍药,为清热要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钱 ,栀子四钱 ,大黄二钱。

   治谷疸。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发黄者。湿热瘀于脾胃,故食则头眩,而心胸不安。荣卫根于脾胃,脾胃热瘀,升降不和,则荣卫郁阻而发寒热。食则热增故头眩。茵陈栀子,除湿清热,大黄下瘀。虽发寒热,不治荣卫也。

   桂枝加黄芪汤 。

   即桂枝汤加黄芪。

   治黄病脉浮者。 治黄病,当利小便以去湿热。脉浮则当汗解。桂枝汤加黄芪以发汗也。

   大黄硝石汤。

   大黄四钱, 硝石四钱 ,栀子四钱, 黄柏四钱。

   治黄疸。腹满,小便短赤,自汗出者。自汗出为里气热,腹满尿赤为里气实。大黄硝石栀子黄柏,下里实之湿热也。

   小半夏汤(方见前)。

   治黄疸误服下药而哕者。 黄疸之病,若小便色不变赤,腹满而喘,欲自下利者,乃脾肾寒湿,不可用大黄栀子寒下之药以除热。若热除去,则阳败作哕。哕者,用半夏生姜以温降胃阳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治黄疸腹满而呕者。呕为少阳胆经不和之病,黄为胆经上逆之色。胆经不和,是以腹满。小柴胡和胆经也。

   小建中汤(方见前)。

   治诸黄疸,小便自利者。 小便利则无湿,既无湿而病黄,此胆经上逆之病,与湿热无关。宜小建中汤降胆经也。黄疸之病,亦有属于湿寒者。伤寒论曰,当于湿寒中求之是也。干姜最要,干姜白术与茵陈并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