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卷第七 - 心腹痛及胀满痛方一十首
《病源》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诊其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少阴经也,沉者为阴,阴虚者病苦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者生,大坚疾者死。心腹痛脉沉细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静以鸡鸣,安身卧,漱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令人长生,疗心腹痛。(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心腹中气时时痛,食冷物则不安稳,及恶水。桔梗散方。
桔梗 茯苓(各八分)。 枳实(炙)。 人参 浓朴(炙)。 芍药 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上十味,捣筛为散。空肚煮姜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渐加至一匕半,热以茶饮下,不利。忌猪肉、酢物、生葱、生冷、油腻、小豆、粘食、热面、炙肉等物。
又疗卒心腹痛,气胀满,不下食,欲得泻三两行佳。当归汤方。
当归 茯苓 桔梗 橘皮 高良姜 槟榔(各八分)。 生姜(八分)。
上七味,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讫,利三两行,宜停后服。忌猪肉、酢物、生冷、油腻、鱼、蒜、粘食、小豆。(并出第十五卷中)。
《肘后》疗心腹俱胀痛烦满,短气欲死,或已绝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纳栀子,更煎取八合,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尽服之。(《备急》、文仲同)。
又方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青大钱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强人可顿服,羸人分再服,当下愈。(文仲同)。
又方茱萸(二两)。 生姜(四两切)。 豉(三合)。
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疗心腹相连常胀痛。野狼毒丸方。
野狼毒(二两炙)。 附子(半两炮)。
上二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为常服,即瘥。忌猪肉、冷水。
又方吴茱萸(一合)。 干姜(四分)。 附子(二分炮)。 细辛(二分)。 人参(二分)。
上五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服五丸,酒饮并得,日三。忌猪肉、生菜等。(并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久寒冷,胸膈满,心腹绞痛,不能食,忽气吸吸不足。前胡汤方。
前胡(一两)。 羊脂(二两)。 大枣(二十枚)。 当归(一两)。 茯苓(一两)。 白术(一两)。 芍药(六分)。 桂心(一两)。 半夏(二两)。 干姜(一两)。 麦门冬(六分去心)。 吴茱萸(三百粒)。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进一服。忌酢物、生葱、羊肉、饧、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六卷中)。
《短剧》当归汤 疗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方。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芍药(二两)。 浓朴(三两炙)。 黄(二两)。
蜀椒(一两汗)。 半夏(三两洗)。 肉桂(三两)。 人参(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强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古今录验》、《千金》同)。
《古今录验》通命丸疗心腹积聚,寒中绞痛,又心迫满,胁下胀痛方。
大黄 远志(去心)。 黄芩 麻黄(去节)。 甘草(炙以上各四两)。 芒硝(三两)。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豉(二合)。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别为脂)。
上九味,捣,合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三丸,日三。忌野猪肉、芦笋、海藻、菘菜。(出第八卷中)。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yg1147@outlook.com
上一节:卒腹痛方七首
下一节:心腹胀满及鼓胀方一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