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通天论篇 - 卷之二内经要旨上 - 古今医统大全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二内经要旨上 - 生气通天论篇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阅读数:19人阅读

   生气通天论篇 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支氏曰∶人不知节欲而数犯,伤其正气,则邪气乘正气之虚而入为害也,故曰邪气伤人。王注直云邪气伤正气,而不先言耗损之由,则邪何从而入也?)苍天之气,清冷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因于暑,则当汗泄,不为发表,邪热内攻,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湿气熏蒸,清道不利,故首如有物蒙之若裹也。热伤血,不能养筋,致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湿热甚,以致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便作风治者误矣。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煎迫而成厥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

   阳气烦劳则主阴绝,辟积不已,至夏火愈亢,而时若煎迫而气逆上,火既亢上,则目盲耳闭,精败神去,如溃散之坏都,所储之水散流而不可遏矣。病而至此,为坏极矣。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怒则气上,血随积焉。阴阳相搏,气血奔并,因薄厥生。菀,陈积也。薄,迫也。怒气伤于筋则为痿,而不维持也,故曰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身常偏汗出者,久久而成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痱痤。

   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郁皮肤,则为疮痱。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膏粱浓味,内多滞热,皮浓肉疏,故内变为疔。足,多也。

   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痱。

   此阳为阴遏,而不通畅,故迫为 ,粉刺也。轻为痱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

   内精微以养神,外柔和以养筋。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则筋络拘 ,形容偻俯矣。寒气下陷于脉中,则为痿。留连于肉腠而不舒。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营气不顺,血郁肌肉,故成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热藏不出,以至秋阳复收,两热相合,寒热相移。以所起为风,故为风疟。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是为清净。真气内固,故皮腠闭密。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伤害也。

   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病久上下不通,则阴阳否隔,良医妙法莫能为何也。

   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

   三阳蓄积不通,不急泻之则死。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淫气甚而风客之,则伤精。邪气伤于肝,为本经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食甚饱,则肠胃横满而筋脉解,故有肠 为痔之患。大饮甚,则肺气逆而上奔。强力入房,则肾气伤,高骨坏而不为用。高骨,谓腰之高骨。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中医书籍:古今医统大全

上一节:举痛论篇

下一节:阴阳应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