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 药方
(《拔萃》)香苏饮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一两,去白) 紫苏 汉防己 木通(各半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圣惠》)紫苏橘皮汤 治遍身肿满,脏腑自利。
紫苏 橘皮 苏子 大腹皮 香附子 茯苓(各五分) 木香(三分) 半夏(制) 槟榔桔梗(各四分) 五味子 甘草(各二分)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
(《索矩》)三和汤 治脾湿肿满。
陈皮 浓朴(姜炒) 白术 槟榔(各一钱) 紫苏(七分) 海金沙 木通(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良方》)加味枳术汤 治气为痰饮所隔,名曰气分胀满。歌曰∶气分中满并胸痹,三者虽殊皆此类。
胸痹气实中满虚,气分挟饮兹为异。
趺阳微迟寸迟涩,两处推求病端的。
阴气不通则骨疼,阳气不通身冷剧。
阴气前通痹不仁,阳气前通恶寒栗。
阴阳相得气乃行,气转即散分虚实。
实则失气虚遗尿,腹满胁鸣何以治?
心下坚大似旋盘,桂附术汤为最妙。
枳壳 白术 辣桂 紫苏茎叶 陈皮 槟榔 桔梗 五灵脂(炒) 木香(各半钱) 半夏茯苓 甘草(各一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圣惠》)赤茯苓丸 治水湿太过,四肢肿满,喘急风不宣通。
葶苈(四两) 汉防己(二两) 赤茯苓(一两) 木香(五钱)上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良方》)楮白皮散 治风毒瓦斯,遍身肿满。
楮白皮 猪苓 木通(各一钱) 紫苏 桑白皮(各钱半) 陈皮(去白,五分)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良方》)槟榔散 治石水病腹光紧急如鼓,大小便涩。
槟榔(末,半两) 商陆 生姜(各一两) 桑白皮(一两半) 甘草(炙,一分)上除槟榔外,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渣,五更初分二服,每服调槟榔一分,平明当利。
如不利,再服。
(《良方》)大半夏汤 治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名水胀。
半夏(制) 陈皮 茯苓 桔梗 槟榔 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良方》)鲤鱼汤 治卒浮肿,上气喘急,小便急涩,大便难。
鲤鱼(二斤,去肠肚鳞洗净) 赤茯苓 桑白皮 猪苓 泽泻 紫苏(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上咀,先用水五升煮鱼,取汁三升,去鱼内药,煮至二升。食前温服一盏,鱼亦食之妙。
(《良方》)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起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卧,不得食,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桔梗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半)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心五根煎五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渣再煎,连进三服自然水利。
沉香琥珀丸 治水肿一切急难证,小便不通者。
琥珀 杏仁(去皮尖) 紫苏 赤茯苓 泽泻(各半两) 葶苈(炒) 郁李仁 沉香(各两半)陈皮(去白) 汉防己(各七钱半)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以麝为末,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汤下。
(《三因》)复元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两目下肿,小便不通。
附子(炮) 木香 茴香 川椒 浓朴 白术 陈皮 吴茱萸 桂枝(各一两) 泽泻(两半)肉豆蔻(煨,半两) 槟榔(半两)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百选》)葶苈丸 治腹中有湿热,目下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而足胫微肿,病在肾;肾,少阴也。标在肺;肺,太阴也。故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两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甜葶苈(另研) 牵牛(半生半炒) 白术(各半两) 桑白皮 赤茯苓 汉防己 羌活陈皮 泽泻 郁李仁(汤泡去皮炒紫色另研。各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生姜橘皮汤送,日进二服,以知为度。
(《济生》)三仁丸 治水肿喘息,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 杏仁(泡去皮尖) 薏苡仁(各一两)上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
分气通心汤大腹皮 香附子(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 木通 甘草(炙) 川芎 前胡 青皮枳壳(炒) 白术(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