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十七湿证门 - 治法
湿从外入者,宜汗散;湿在上者,亦宜汗散;湿从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轻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渗,以利小便;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
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
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少,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
湿郁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湿,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散风行湿最妙。
苍术治湿为必用之药,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湿伤热血分也。
《局方》用燥剂,为散湿郁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燥湿宜羌活胜湿汤、平胃散。
湿胜气实者∶宜神佑丸、舟车丸,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白术之类;去湿与热,须用黄芩、栀子为主。
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黄柏、知母、栀子、草龙胆、苍术之类;湿病,外不热,内不渴,小便自利者,术附汤主之。
湿病,脉缓弱,昏迷肿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汤、葱白、干姜、附子、白术。
肥白人沉困怠情者,多虚,宜参、 、二术、二陈、浓朴之类。
黑瘦人多热,宜芩、连、白术、茵陈。
湿气胜者为着痹,(详见风痹门。)湿盛则濡泄,(见泻泄门。)湿注生痰,(见痰饮门。)湿为痰疟,(见疟门)。湿郁为疸证,(见疸门。)湿热成痿,(见痿门。)湿为香港脚。(见香港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