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 - 卷之八中风门 - 古今医统大全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八中风门 - 药方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阅读数:22人阅读

   二陈汤(方见痰门)(《和剂》)省风汤 治中风口噤,口眼 斜,筋脉挛急,抽掣疼痛,风盛痰实。

   防风 南星(生用。各二钱) 半夏(水浸洗净,生用进黄芩 甘草(生用。各一钱)上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不拘时服。此治风挟热之药,有合导痰汤同服尤妙。

   (《济生》)导痰汤(方见痰门) 治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饮痞塞,此治痰泄痞之药也。

   《和剂》大醒风汤 治中风痰厥,涎潮昏晕、半身不遂、历节痛风拘挛。

   南星(生用,六钱) 防风(三钱) 独活 附子(生) 全蝎(微炒) 甘草(生。

   各一钱半) 生姜(十片)上分二帖,每帖水二盏,煎八分,去渣,食远温服。

   《简易》星香汤 治中风痰盛,服热药不得者,痰厥、气厥、身热面赤宜服。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上作二剂,每剂水二盏、生姜十片、煎七分去渣温服。

   摄生饮 治一切卒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饮、痰厥、气厥初作即用此。

   圆白南星(湿纸包煨) 半夏(百沸汤泡) 南木香(各一钱。磨汁) 辽细辛苍术(生) 甘草(生) 细节石菖蒲(各一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七片,煎取其半,乘热调苏合香丸灌下。痰盛加全蝎二枚,先以皂角末吹鼻,得嚏进药。牙噤者,乌梅肉和南星、辛、半末,中指揩牙自开。

   贝母栝蒌散 治肥人中风,口眼 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贝母 栝蒌 南星(炮) 荆芥 防风 羌活 黄柏 黄芩 黄连 白术 陈皮 半夏(汤泡七次) 薄荷 甘草(炙) 威灵仙 天花粉(各等分)上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至夜服。

   青州白丸子 治男子、妇人手足瘫痪,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并治。

   白附子(二两,生用) 半夏(七两,水浸,去衣,生) 南星(二两,生) 川乌(去皮脐、五钱,生)上罗为末,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粉,未出者,以手揉,令出渣,再擂再摆,以尽为度。用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一换新水,搅而复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干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无时。如瘫痪,酒下。

   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歌曰∶积年痰饮渐成风,口眼 斜语不通。

   苏合香丸姜汁灌,青州丸子有神功。

   千金地黄煎 治热风心烦及脾胃热壅,食不下。

   生地黄汁 枸杞子汁(各五升) 真酥 生姜汁(各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人参(八两) 白茯苓(六两) 天门冬(八两) 大黄 栀子(各四两)上十一味,以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内末药调服方寸匕,再渐加之服,以利为度。

   竹沥汤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忽,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竹沥(二升) 生葛汁(二升) 生姜汁(三合)上三汁和匀,分三服,温用。

   荆沥汤 治中风,多热痰盛,常宜服此。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减半)上三汁和匀,每用五合,温服。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口不能言。

   南星(姜煮) 半夏(泡七次。各二钱) 枳实(一钱) 白茯苓(一钱半) 橘红(一钱) 石菖蒲(八分) 人参 竹茹(各七分) 甘草(五分)上水二盏,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中医书籍:古今医统大全

上一节:药方

下一节: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