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 古今医统大全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 治法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阅读数:19人阅读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刺委中,(足膝后横纹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虚者勿刺,宜大调中汤加羌活、柴胡、桂枝。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宜刺足阳明跗上冲阳穴,(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宜大调中汤加桂枝、石膏、黄芩、芍药。

   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中惕惕然,热多汗出甚。

   宜刺足少阳侠溪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是穴。)大调中汤加柴胡、黄芩、芍药、人参。

   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公孙,(公孙为太阴络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一寸,刺灸。)药宜大调中汤加桂枝、芍药、甘草、人参。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取大溪,(此少阴络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刺三分,灸三壮。)药宜大调中汤加知母、黄芩。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药宜大调中汤加川芎、当归、玄胡、苦楝,脉沉微加附子。

   

中医书籍:古今医统大全

上一节:治法

下一节: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