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 -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 古今医统大全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 治法

作者:徐春甫 朝代:明 阅读数:22人阅读

   初起一二日,足太阳膀胱受证,此经从头项贯于腰脊,故有头痛恶寒,发热脊强。脉按皮肤之上,轻手便得。一经有二药之分,浮而有力无汗为表实,是伤寒表证,寒伤荣血,用麻黄发腠理,表汗除邪而愈。脉来浮缓无力有汗者为表虚,是伤风表证,风则伤卫气,冬月桂枝汤充塞腠理,止汗散邪为愈。

   有言桂枝发汗者,非发汗也。仲景云∶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

   自汗出者,卫不和也。荣血不与卫合,故用桂枝甘缓之剂,以其和合荣卫,汗出,风邪由此而解矣。邪无容地,汗自出矣。非发也,实秘汗孔也。发字当作出字论。

   其余月感冒非时暴寒之证,无汗,以羌活汤加苏叶葱白发散。若少阴心经有血热,用生地黄,无则去之。如太阴肺经有痰热,鼻塞,用黄芩,无则去之。此二味有所别也。

   其秋湿春温夏暑之证,正宜加之,切勿根据方一概妄用。有汗,加味冲和汤逐邪而愈也。汗甚不止,加黄 白术。若将冬时正伤寒之药,混治非时冒寒之轻,若将非时冒寒之药,混治冬时正伤寒之重,必为害矣,不死则危。

   如一日至十二日,若见头痛恶寒,不论日数多少,尚有表证,热未解,还用发散,切不可下,若下之,变为结胸等证。再若二三日至六七日,或八九日、十三四日,头痛恶寒,皆阴,反怕热,或胸腹满闷,硬痛便实,口渴谵语妄言,皆热邪传里。

   年老元虚之人,大柴胡汤下之,年壮元实热深之人,大小承气下之,切不可拘于日数始太阳终厥阴之论也。

   若夫头痛恶热止,则恶寒自汗,无发热者,汗后表虚也,故用黄 建中加桂枝以和表也。其不止者,去桂加炒白术、附子少许以温之,亦可不必拘于日数也。

   又有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开记后条明白矣。

   七日传邪足厥阴肝经,此经循阴 络于肝,会于颠顶,故有烦满囊拳而渴,一身无热,四肢微厥;脉至筋骨间,沉缓有力,此热从三阳传入厥阴里证也。表虽冷,内有热邪,正谓阳极发厥,宜承气汤下之,不必拘于日数也。两阴多尽,名厥阴也。如初起无身热,便四肢厥冷,怕寒不渴,或腹痛吐利者,脉沉迟无力,此证非从三阳经传来,乃是直中厥阴也,急用附子四逆汤温之,再灸丹田气海三十壮,如怔仲不省人事脉全无者,必死也。口中出沫寒痛者,盐炒茱萸姜汤煎服为效矣。

   

中医书籍:古今医统大全

上一节:治法

下一节:治法